□周曌(湖南工商大学)
据大米Video最新报道,北京,八旬院士刘嘉麒,做火山研究60多年。从年轻时开始,他就习惯熬夜学习,37岁又二度考研,共做了27年学生。尽管已经82岁,他仍然每天工作到凌晨2点、在线为青少年做科普,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火山爷爷”。刘爷爷说,不要总说年轻人不能吃苦,他们这一代“吃苦”就是为了下一代不吃苦。(12月29日 海峡网)
学术研究本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穷尽探索,从而得出对本质规律性的认知。科学家熬夜进行学术研究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令人钦佩的是,八旬高龄的老科学家仍然坚守岗位,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进步贡献着绵薄之力。有网友评论“刘院士真的很棒,不仅科研做的好,而且很支持科普工作,我们学习的榜样”“佩服老一辈科学研究者的胸怀和格局!他们是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向他们致敬”。
刘院士的坚持并不是个例,九旬高龄生物化学学家杨福愉依然坚守生物膜研究科研一线;核物理学家赵忠尧为国筹建高能物理研究所,96岁高龄仍为国做科研;88岁的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葛昌纯依然活跃在核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研究领域,坚持“材料报国”。这些科学家无疑毕生追求科研上的突破性进展,将“穷至”的学术精神贯穿到极致。
37岁时二度选择考研,这不仅仅归功于他个人丰厚的文学素养,也源于他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很难有毅力坚持学问的积累,每天重复单调、枯燥的生活。大部分人更加倾向于一种简单、舒适的生活,将自己囿于一个“舒适圈”,而忽视自己身上所带有的“求索”特质。
科学家被我们尊敬、推崇,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份所代表的“权威性”,更因为科学家有着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穷万物之理。他们能在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研究,或者是另辟蹊径,打破思维僵化,推翻固有的理论,进行新的学术研究。
“穷至”并不代表埋头苦干,不问世事,而在于寻求新方法、新手段。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搭建的学术平台不仅打破了科学家交流的时空束缚,同时也为普通人创造性想法的发表提供了途径。利用互联网传媒,似刘嘉麒院士一类的科学家可以通过通俗化的语言分享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但由于网络传播的原因,有部分人会质疑科学跌下“神坛”,而学术成为世俗化的“网红”产物。其实这是对学术钻研的误解,科学研究不仅要求真求实,也需要观点的交融与碰撞,闭门造车最终会导致学术成果“模式化”。
为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求索真理、勇攀高峰,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的文件,进一步指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只有“穷至”的学术研究内核受到重视,并从国家层面上提出措施,这样才有利于深究学问,让治学更加深入。
来源:红网
作者:周曌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