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可以调侃专家,但请敬畏知识

来源:红网 作者:张翼 编辑:张瑜 2023-12-22 15:35:59
时刻新闻
—分享—

□张翼

如今,在我们的社会中弥漫着一种对“专家”不屑和调侃的情绪,不管是面对呼吸道疾病,还是别的经济、社会议题,只要专家说什么,网民就“不信”什么,似乎成为一种下意识地“抵制专家”的潮流。这固然,是由于某些专家反常识地信口开河,所导致的公信力高度下降使然,有的专家在群众心中彻底“社死”,也算是求锤得锤、报应不爽。

然而,这背后又比较复杂。有些时候,明着是调侃专家,实则是给自己找慰藉,似乎可以“看不起”那些当初学习成绩好的人,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在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的人了,无非是一种自我心理平衡而已。其实,如果我们就事实整体的统计或估算而言,不管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技术科学,在中国各个领域的专家整体上的表现,依然是可圈可点,值得肯定的。考古探索、哲学研究、航天科技、铁路桥梁、大型工程、农业科技、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总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学部委员、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专家教授值得信赖,并且始终在为国奋斗、为民研学。

曾几何时,科教兴国燃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报国之志、强国之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一代人中,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为国家之独立解放和自由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专家,他们的名字至今提起来,都是一个个斩钉截铁、回肠荡气的存在。钱学森、钱三强、彭桓武、邓稼先、郭永怀、赵九章……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口气的林俊德,至诚报国的黄大年,挑战无限的南仁东,守望人民健康到生命最后一息的吴尊友……

今天在国家各个领域钻研奋进的专家学者中,如新一代的明星,樊锦诗、叶嘉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中青年大学教授;张定宇、终南山、李兰娟、张伯礼、施一公、颜宁等等,依然在用自己的专业水准、专业道德和专业话语,履行专家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发负责任之言。整体上来说,听专家说、信专家言依然还是社会之常态。

正如同,一个刚刚接触乒乓球的网民不可能比那个“不懂球的胖子”,更懂乒乓球一样。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家在某个专业领域长期深耕并得到学术同行广泛公认的学术水准,就应该在那个专门的领域内,继续体面而有尊严地做工作,并且就其熟悉和研究透彻的专业问题发表看法,这同样是科学教育普及和人文素养提升的应有责任。

完全没必要闻专家而色变;专家者,专门之家也。大千世界,知识如海,专家也要承认自己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专业领域内精准地说;专业领域之外,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跨界“插嘴”。比如,某些长期待在空调房里、一年四季脚不沾泥的专家,指导农民如何种田、如何赚钱、如何“乡村振兴”,这就真是“太专家”了。

社会与科学,都是大学问,都需要矢志不渝的专门人才。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绘的那样一副美妙绝伦的生活场景:“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尊重知识、相信科学、敬畏知识分子、敬畏专家学者,我们始终还是要倡导的,这一点,对孩子们来说尤其重要。那些极度平庸的过度自信,是有害的。

来源:红网

作者:张翼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756/66/133812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