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发
“早上6点开早会,晚上11点开晚会,说是‘自愿’,实际上是强制加班,是‘服从性测试’。”最近,来自江苏南京的赵晓卿告诉记者,她因前公司的“奇葩加班要求”选择离职。临近年终,一些企业设置与工作无关的考查项目、“自愿”活动,考查员工的积极性,忠诚度、情商、毅力甚至业余时间是否自律等。部分考查、考验方式违反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专家建议要为企业管理行为划定红线。(12月21日《工人日报》)
以是否“自愿”加班测试积极性与工作态度,已成为一些企业考查员工的常用方式。类似忠诚度测试只要不损害员工权益,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实中,一部分被测出忠诚度低的员工,或将遭到惩罚甚至被迫离职。测试忠诚度往往测出企业及管理者心胸狭隘的“小”,体现了一种变态的奴性文化,应当划定企业管理方面的红线,以避免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
一些企业的心理预设是员工都会偷懒、都是人力资本,而非真正将员工看作人力资源。从手段上来说,忠诚度测试等奇葩考查的背后,还隐藏了企业企图规避劳动法律风险、监督员工绩效等目的。以“自愿”加班为例,谁会“自愿”加班呢?可是,面对这样的测试,不去的话,就会被认为态度差、不忠心。于是,员工绝大多数都不得不忍气吞声选择“自愿”。否则,说“不”的话,刁难、“穿小鞋”都可能发生,还担心在考核评价时打低分,最后丢了饭碗。
忠诚度测试总体比较隐蔽,通常采取口头等方式提出,难以收集证据。而对劳动者权利的侵害,往往呈现为言语表达的主观性与侵权行为的瞬时性。主要表现为企业领导或老板通过辱骂、恐吓、制造焦虑情绪等各种方式打击员工自信心,侵权行为的瞬时性与非重复性,也可能导致劳动者无法取证。这样,员工维权举步维艰,成为“不听话”的另类,大都被迫选择离职。江苏南京赵晓卿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质上,类似忠诚度测试,就是要求员工对企业的意愿绝对服从,有个别说“不”者,将遭到打击报复。如此变态的奴性文化,是对劳动者的人格权不尊重。
类似“自愿”加班的“服从性测试”,目的在于“测试忠诚度”“排除异己”。不可否认,企业测试员工的忠诚度,可以让员工们“步调一致”,并通过打压、刁难等方式,将少数“刺头”或不听话的员工淘汰掉,这无疑有利于企业的管理,还能规避劳动违法行为的制裁。但对广大员工来说,则让他们失去了“自我”,变为任企业及管理者呼来唤去的“奴隶”,这种现象企业乐见之,但与现代法治社会格格不入,也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实,那些打着“自愿”旗号强行开展的所谓考查,对企业形象、人才发展、公司竞争力都会造成风险,员工对企业很难有归属感,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员工不是企业的“奴隶”,如此忠诚度测试的奴性文化当休矣。一方面,劳动监察等监管部门有必要介入,加强执法以及仲裁、诉讼的违法矫正,为企业的管理行为划定红线,并对“自愿”加班等劳动违法行为,及时予以叫停和纠正;另一方面,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对于劳动者遭到企业报复性惩罚或解雇的情况,应支持和帮助员工依法维权,绝不能让类似的变态奴性文化,肆意侵害广大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来源:红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