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瀚锦(武汉体育学院)
近日,武汉一年级数学老师马欣怡向同学提问:“如果要买一个3元6角的商品,应该怎么付钱?”有学生回答:“先给一张3元,再给一张6角。”一年级小学生不知道人民币没有3元、6角的面额,这让年轻教师马欣怡觉得奇怪。她拿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一张张地问学生是否见过,全班40名学生,大部分见过100元、50元纸币,一半学生能认出10元、20元纸币,从没见过1元纸币的占一半以上。(6月1日《长江日报》)
如此现象,某种程度上说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移动支付便捷程度与日俱增,孩子们触网年龄愈发提前,诸多原因共同导向了孩子们对于现金的认知现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从琳琅满目的网络商城,到市井街巷的小摊小贩,当移动支付挤压着现金支付的使用空间,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便只留下了“现金已乘科技去,此地空余支付宝”的模糊印象。
当攥在手中实实在在的现金,成了手机里戳戳点点的数字,不少人担忧孩子们的金钱教育缺失。诚然,虚拟的数字无法带给人真切的实感,就像无数次购物狂欢节后,不少人看着笔笔账单才惊愕于自己的花销之大。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金钱观还在塑造阶段的孩子呢?
然而,在这样的声浪之下,重视人民币不应仅仅是为了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或许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人会将现金存在的价值局限于贸易的往来,将它视为流通的手段。可人民币并非只有经济作用,它同样是文化的载体。在孩子们脑海中被模糊掉的,难道只有“20”“10”“5”的面值么?不完全是,随着面值被一同模糊化的,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巍巍泰山……不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人类的鸿图华构,这些人们可以看见风光、看见中国的窗口,也伴随着记忆模糊,徐徐远逝。
当然,人民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不止于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它同样是一段属于千秋文艺的密码。在一元纸币上,它的底纹是“金乌负日图”“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回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低吟浅唱;在五元纸币上,它的底纹是“藻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顶棚留下的注脚;在十元纸币上,他的底纹是“万寿藤”——自汉代便生生不息的瓷器纹样……
不仅如此,人民币也是一种历史的侧影。从第一套人民币上的生产劳动、交通运输,第二套人民币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激情,到第三套人民币上中国人衣食住行的变迁,第四套人民币上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亲密无间,再到如今的第五套人民币,见证着中国大跨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人民币是我们生活中最小的“历史书”,由其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筚路蓝缕创造辉煌的峥嵘历程。
一张薄薄的纸币,载着独特的故事和意义:是华夏换新颜的历史,是民族同心的共荣,是千年艺术哼出的乐谱,是时代变迁照出的面孔。还原人民币承载的“文化密码”,增强孩子们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是培养他们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来源:红网
作者:邱瀚锦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