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仪(扬州大学)
近日,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白石小学的散学礼上,同学们凭实力收到了1600斤的“年终奖”——300斤白萝卜、250斤蕉芋、150斤大米、100斤芹菜、100斤厚叶菜等。据了解,该校有一个“耕读园”,这些接地气的奖品都是孩子们利用劳动课或课余时间,在园子里种下的。同学们在收获劳动成果的同时,也懂得了粮食的珍贵。(1月28日 中国新闻网)
劳动教育再一次凭借新颖的形式出圈,借助诚意满满的奖励机制,激发孩子们的劳动热情。劳动教育不是理论课,与其让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不如让孩子们化身“新农人”,在劳动课或课余时间走出课堂,深入“耕读园”,之后把劳动教育的成果具体化、可视化,作为年终奖励。自给自足的实践方式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会了“粒粒皆辛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劳动教育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寓教于乐的“趣味基因”,不仅让传统说教式劳动教育摆脱困境、焕发新生,还能吸引孩子们动手实践、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告别了只知“埋头学习”的教育困境。
不过,在面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这个命题时,学校要重过程而非重结果。1600斤的“年终奖”固然可喜,但不能为了丰收,逐渐让劳动教育变味。想要打造劳动教育的金字招牌,不能出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一旦孩子们的兴致与干劲被“产量”“质量”捆绑,班级的责任田很可能沦为家长的义务劳动,最后孩子们的参与感就变得形同虚设,只剩下了举着水壶轮流摆拍。
苛求中小学的孩子精通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在参与播种、浇水、施肥等完整过程时,孩子们在实践中难免碰壁。作为未成年人,既不宜让他们承担过于繁重的劳动任务,也不能全部由家长代劳,剥夺他们的探索欲。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教会学生辨认农作物、亲力亲为下田示范,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此外,劳动教育更不能弄虚作假。“1600斤”是一份沉甸甸的成果,但万万不可就此掀起校际攀比之风,甚至为了宣传报道动辄虚报、谎报。
劳动教育要接地气,不过不能过分地机械复制与照本宣科,你种菜、我栽花,效仿要做到因地制宜,手工、烹饪、园艺也都是值得推广的劳动形式。除了按标准开好劳动课程,学校还可以积极探索,例如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结合地域特色,创新推进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追捧。
来源:红网
作者:徐成仪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