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霜石 (南京师范大学)
年年除夕,一家人围坐一堂,共同观看春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年俗。作为除夕的娱乐盛宴,辞旧迎新的精神年夜饭,春晚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关于除夕的集体记忆。然而,近年来,春晚却似乎频繁遭到网友吐槽,有的年轻人甚至开始“逃离春晚”。
但是,2024年的央视春晚用实力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据新京报报道,2月9日20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与海内外受众相见。总台龙年春晚境内新媒体端实时直播收视用户规模和收视次数均创新纪录。截至2月9日24时,总台龙年春晚直播用户规模为6.79亿人;直播收视次数15.01亿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69%。此外,“竖屏看春晚”和相关社交媒体讨论量均大幅增长。
曾被网友们调侃应“汗流浃背”的春晚导演组是怎样实现这一口碑翻转的?其原因不外乎是做到了“架天线”“接地气”和“真实感”。
“架天线”,即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追求。春晚节目一如既往地尽力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追求地方特色与民族传统的互动。例如,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中选取汉、唐、宋、明纹样,借助虚拟合成技术,将传统文化的灿烂繁盛彰显得淋漓尽致。另外,“搭天线”也体现在此次春晚的演员选取,过往饱受诟病的“演员唱歌,歌手跳舞”的现象大大减少,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节目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接地气”,则是做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实际。首先,这一特点鲜明地体现在语言类节目中。少些说教,多些真诚成为语言类节目受欢迎的法宝。今年的语言类节目大多没有强行进行价值拔高,而是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味日常生活的哲理。无论是反映“双标”,还是体现年轻人容易发生的“自我内耗”,亦或是亲人间常常发生的“爱在心口难开”,都真切地取材于日常生活,引人共鸣。其次,本次春晚选取陕西西安、辽宁沈阳、新疆喀什、湖南长沙四个分会场,在分会场的节目中展现当地的地域特色、自然风光,在节目中呼吁大家“回家乡”,无不激起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眷恋。由此种种,不难看出春晚团队为了平衡不同地域、不同喜好、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喜好,尽力做到“雅俗共赏”而付出的努力。
而最重要,也最吸引人的,则莫过于本届春晚的“真实感”。一直以来讨论度颇高的“春晚是不是全开麦”话题,正体现出观众对于春晚“真实感”的呼吁。理论上,“参与感”和“现场感”会有效提升传播效果。而本次春晚开设的《大家的春晚》后台直播,就给足了观众“现场感”。此外,主持人尼格买提在魔术环节的小小失误,以及撒贝宁在后续主持中的“现挂”,都成为了春晚热度的增长点。作为一台大型电视晚会,春晚对完美度的追求的确重要,可是这些无伤大雅的“不完美”,也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晚会最后《难忘今宵》的熟悉旋律中,导演组的奇妙改编带来了本次春晚的最后一个惊喜。本届春晚导演组为广大艺术工作者做了良好的示范,架好天线,接足地气,真实可感,勇于创新,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
来源:红网
作者:季霜石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