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镝
临近春节,各级各部门都在陆续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活动,在传递党和政府温暖的同时,也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走访慰问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放下东西拍了照片就走人,没有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关心关怀。
向困难群众送温暖本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然而,个别党员干部却来去匆匆,应付了事,重“形”不重“心”,既不能让群众感受到真情实意的关怀,更易滋生干部搞形式主义的错觉,违背了送温暖的初衷,其危害不容小觑。
从年年送“棉被”,到次次送“大衣”,批量而重复的“温暖物资”显然不是每位困难群众的“最爱”,送温暖贵在缺什么送什么,才能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通过事前走访了解困难群众真正需要什么,然后再由干部走进群众身边,倾听群众疾苦,将所需的礼物送到群众手上,才能让困难群众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心,真正搭建起干群的“连心桥”。
事实上,送温暖绝非简单的送点钱米、棉被大衣,而是通过物质上的关怀,传达精神上的关心与鼓励。对于困难群众来说,送温暖的物资的确能解决生活上的燃眉之急。然而,困难群众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摆脱困难的窘境,更需要送温暖的党员干部们,真正的俯下身、静下心,细细倾听困难群众的心声,多与困难群众交流交心,一起找对策、想办法、谋出路,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温暖,更看得到希望。
当然,送温暖虽好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避免层层“送温暖”物品雷同、方式同样,导致各种“撞车”的尴尬,尊重困难群众,避免时间上过于集中,打扰了困难群众的生活节奏。更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标准,用群众的“脸色”检验工作的“成色”,用精准的关怀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送温暖在“心”不在“形”。只有带着对困难群众的真情实意走进群众,和困难群众把困难谈透、办法说通、困惑解透,才能让困难群众倍感温暖。就要求广大的党员干部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困难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想办法,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用“关怀温度”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才能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获得群众真正的尊重与信任。
来源:红网
作者:王鸣镝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