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梦萍 (西南科技大学)
据媒体报道,在一篇名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网络公开文章里,武汉大学研究生顾某对选调分配的地点——甘肃嘉峪关不是很满意。虽然没能留在家乡兰州,历经导师的劝说、父母的鼓励、一度放弃之后,顾某还是不情不愿地前往嘉峪关就职选调生,随之流露出懊悔、不甘的情绪,乃至于对嘉峪关“恶语相向”。目前当地已经回应,这位研究生本人已申请取消录用资格,组织已经批准。也就是说顾某已经离职了,这份不情不愿的工作经历已经结束。(5月29日《新京报》)
首先对于顾某的不满情绪,我们可以理解她的失望。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顾某在文章中提到了自己在嘉峪关的工作生活状况,表现出一种无法适应的心态。可能她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较高的期望和理想,而当现实与她的期望不符时,负面情绪便油然而生。的确,无论坚守或离职,都只是一个人对工作和生活的自由选择,我们不必以崇高的名义要求任何人。顾某在文章中写道:“我不愿意辜负自己的内心,也不愿意就这么将就下去,在一个不度春风的城市妄想寻找春风和山花”,但她却忽视了,想要“春风待山花”的真谛,是要适合自己,并且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一方面,作为一位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和嘉峪关市的公务员,在发表言论前,她应该理性地思考问题,以成熟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这是顾某在所发表的文章中对嘉峪关的描述,这样的贬低言论实在不妥。将一个城市简单地标签化为“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不仅忽视了嘉峪关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对其居民的不尊重。还有“火车上总是睡不着,然后觉得自己像黑奴,一车车拉着黑奴去往不同的地方”,这种片面的看法和情绪化的表达,无疑会伤害那些在嘉峪关辛勤工作、生活的人们的感情。
另一方面,这起事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从一开始顾某就不是自己自愿选择的这份工作,而是在导师的劝说、父母的鼓励下,不情愿地前往嘉峪关就职选调生。并且一直幻想以后“能调动”或“考试回兰州”。并且顾某在文章中几乎没有提及如何做好一名公务员、选调生的职责与担当。这表明,在她心中,公务员更多地被看作一种“跳板”,而非一份需要全心全意投入的事业。而这种心态问题并非个例,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年轻人往往被迫放弃自己的职业梦想,转而选择一条看似“安全”但并非自己真正热爱的道路。这种心态的扭曲,不仅影响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可能导致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缺乏热情和动力,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工作不是越体面就越好,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顾某对嘉峪关产生不满,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这个工作与他的个人利益不符。就像她在文章中写的那样:“钱少事多离家远”“孔乙已脱不下来长衫,我也脱不下来”……但在任职前,她就应该明确,公务员不仅仅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公务员,需要有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而忽视了这些基本职责,那么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就像一双鞋子,看起来再漂亮,如果不合脚,走路久了也会感到疼痛。
顾某的文章虽然引起了争议,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在择业前我们应该全面了解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权衡利弊后再做出决策,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要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时,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应该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人民,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在“春风不待山花”之余,或许更应该想想“寻风”前的初心,究竟是为了“山花”的名利,还是真正想要采撷归来共享“山花”的芬芳?
来源:红网
作者:许梦萍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