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维婷 (西南科技大学)
5月27日,广东一女子发布视频吐槽,借了一个“来电”品牌的充电宝,在归还时跑了50多公里,都没有找到一个有空余的机器。最终一怒之下,砸了充电宝。此事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对“充电宝好借难还”等相关话题的热议。(5月29日 《潇湘晨报》)
在本事件中,虽然女子怒砸充电宝的行为有些极端,但是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也情有可原。女子跑了50多公里都没能归还充电宝,同时在归还之前充电宝还处于计费状态,如若不能按期归还,还要扣除199元的押金。最后,女子联系人工客服想将充电宝寄回,但是客服电话一直显示繁忙,无人回应。线下归还无门,线上投诉无道,换做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十分窝火,从中也可以看出共享充电宝行业在服务管理方面的痛点。
现如今,共享充电宝凭借着广泛性和便捷性,被人视为出门在外的“救命稻草”,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门在外的用电需求。而近年来,不少用户吐槽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存在着找不到归还点,难以归还的问题。除了“好借难还”外,共享充电宝还存在着价格高昂、恶意扣费、押金高昂等缺点,让不少用户感到头疼与无奈。
在共享经济之下,共享充电宝作为公共服务性产品,其设计和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体验。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共享充电宝在归还、价格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不仅背离了便捷服务的初衷,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同时还降低了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效率,影响行业的发展。
事实上,针对这些问题,深圳市于今年3月颁布了全国首个《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规定。在当时,就有包括“来电”等七家共享充电宝企业签署了自律公约。然而在自律公约颁布之后,“来电”仍出现了“易借难还”“投诉无门”的问题,可见共享充电宝服务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规矩,更要靠行业自律。
共享充电宝作为共享经济的产物,本身就应该具有公共服务性,如若连服务都做不好,又怎么在市场中立足发展呢?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理应坚持用户至上的原则,要看到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高质量的服务,如此才能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田维婷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