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向死而生,一种对个体终极课题的深刻解答

来源:红网 作者:相天雨 编辑:颜新武 2024-05-02 15:48:07
时刻新闻
—分享—

5854c583e13447c093971312f27a4306.png

□相天雨(大连理工大学)

五一假期,喜剧《末路狂花钱》上映。在这部影片中,极度抠门的主人公贾有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生命倒计时,选择将多年积蓄全部取出,并找回儿时兄弟一起潇洒消费。尽管后续误诊、丢钱等一系列事件又让他的生活与友情岌岌可危,但好在最后他一改抠门本性,出财出力地帮助兄弟实现愿望,也收获了真正想要的生活。

虽然“误诊后享受人生”的情节设定并不少见,但就实际而言,这确是一种“在绝境中寻找生命意义”的探索,是面对“死亡”这一终极课题时“向死而生”的哲学实践。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向死而在”(Being-towards-death),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对死亡的预知,这种预知并非简单地害怕死亡的那一刻,而是意识到死亡作为个体存在的终极限制。因此,“向死而生”意味着个体应当基于对死亡的清醒认识来决定如何生活,追求一种本真性的生活。

影片的开篇即设定了一道关于生命时限的命题,主人公贾有为在得知生命即将终结的信息后,从起初的震惊与否认迅速转变为一种深刻的自我觉醒。放弃治疗,表面上是对病魔的顺从,实质上是对死亡的悦纳、蔑视、无畏与决绝,是对生命深度的拥抱。这样的“叛逆”,促使他从原本平凡紧张的生活中跳脱出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度去体验世界,更加珍视并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电影巧妙地利用了“末路狂花”的字面含义,为影片赋予戏剧性,也映射出现代生活的变动不居。贾有为的遭遇,虽然极端,却象征着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的生活突变。而那一系列看似疯狂却饱含哲理的行为,展示了他在有限时间里追求无限生活体验的决心。他不再受限于日常琐碎与“攒钱”桎梏,而是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真和热情,重新深度体验世界——他的生活不再只是“活着”,而是“生活”了。这种生活态度的转变,不仅是对死亡恐惧的超越,也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生命的质量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深度与广度,以及过程中所采撷的感受。

贾有为的“末路花钱之旅”,不仅是物质的挥霍,更是一场情感的回归。他与昔日兄弟、与“白月光”女孩重逢,开始修补以往忽视遗落的情感联系。这些互动不仅为他的生命旅程增添了温情与色彩,也是对“向死而生”理念的进一步深化——生命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我们与他人的连接与相互影响之中。通过真诚交流与共享生活,贾有为找到了归属感与被需要的感觉,这也成为他面对死亡时内心平静满足的重要来源。这种生命态度也成为了一种精神基因,在其挚友圈默默扎根、不息传递。

正如冯骥才所言,“大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末路狂花钱》不仅仅是一部喜剧电影,更是一场对“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的探讨。有限的生命中,仍有无限的可能,只有向下扎根,向内生长,才能活出最真实的自我。

来源:红网

作者:相天雨

编辑:颜新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9/94/1386318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