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众对“数字游民”的认识,不应被美化的镜头所误导

来源:红网 作者:徐艺晴 编辑:张瑜 2024-12-21 16:40:03
时刻新闻
—分享—

评论之星选拔赛.png

□徐艺晴(西南大学)

据澎湃新闻报道,12月18日,丽水市委人才办等九部门推出“支持数字游民发展八条举措”,这是全国首个设区市全域的“数字游民”专属政策,涵盖支持“数字游民”来丽、基地(社区)运营、支持“数字游民”在丽就业创业。

“数字游民”这一新兴群体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再次被推向聚光灯下。“数字游民”通常从事知识密集型工作,如内容创作、编程和翻译等,他们通过地理套利策略,享受发达国家的薪资水平,同时居住在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游民”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旅居群体。在社交媒体的渲染下,这种生活方式常被视为逃离内卷和工作压力的理想选择。他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浪漫而自由的图景:在世界各地漫游,享受阳光、海滩和咖啡馆的闲适,似乎是逃离固定工位“隔间”时间与空间约束的理想方式。然而,现实情况远非如此。那些自由浪漫的幻想,往往掩盖了“数字游民”背后的种种挑战与困境。

“数字游民”的生活看似自由,实则隐藏着孤独与自我迷失。从框定的职场环境到一个“游”的社会,“数字游民”承受着社交的孤立与情感的空缺。为了驱散孤独,“数字游民”选择在共享空间中寻找新的“家”,以寻求归属感,弥补人际关系的空白。但由于频繁更换旅居地,与他人的交流难以深度和持久。虽然他们在共享空间和短暂的交往中找到了些许慰藉,但这一切仍然是流动的、短暂的,无法带来长期的稳定感与深刻的情感联结。而对于缺乏自驱力的“数字游民”来说,他们往往只是为了逃避传统职场的束缚。尽管新的城市和风景能带来短暂的愉悦,但由于缺乏深层次的目标和自我驱动,他们可能陷入一种短暂的、肤浅的旅行体验中,无法实现真正的自我突破和成长。

许多“数字游民”实际上面临着“数字难民”的困境——工休不分、昼夜颠倒、收入朝不保夕。尽管看似能够自由地在任何地方工作,他们却必须随时随地应对工作需求,尤其在为跨国客户服务时,时差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挑战。不少“数字游民”不得不在深夜或清晨工作。同时,他们的收入通常缺乏稳定性和可预见性,这使得追求自由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经济不稳定的焦虑。可以说,“数字游民”虽然享有自主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的可能,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经济不安全感和职业不稳定性之上的。他们的工作不仅受制于市场和客户需求,还要承受全球劳动竞争和跨时区工作的压力。

“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并未实现真正的经济文化“再创造”,反而更像是一种基于个体主义的不负责任的逃逸。社交媒体极力渲染他们摆脱传统职场束缚、享受“理想化”工作与生活的状态,实际上却反映出对自由的极端推崇以及对公共责任和集体意识的忽视。“数字游民”一味追求自我实现,却忽略了对当地文化和社区的影响。大量“数字游民”的涌入,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但也加剧了房租上涨和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为了迎合这一群体的需求,许多原本富有文化底蕴的地区开始商业化,大量本地居民因负担不起高昂的生活成本而被迫迁移。

大众对“数字游民”的认识,不应被美化的社交媒体镜头所误导。对于许多人来说,“数字游民”不仅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甚至可能成为一场自我想象的幻觉。只有全面、理性地看待“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它对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来源:红网

作者:徐艺晴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56/65/145630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