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扬(郑州大学)
12月21日至22日,2025年考研初试举行,考研学子们经历了一场“史诗级战斗”。在考生对试卷难度叫苦连天的同时,“考研高考化”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了全民热议。这几年,考研从学术殿堂的敲门砖,逐渐演变为一次堪比高考的全民狂欢。不少人感叹:考研太卷了。这场备考大戏的背后,是社会环境、就业市场和教育体制共同编织的一张网,而考生们只能在其中奋力向前冲。
说考研“高考化”,一点也不夸张。刷题、背诵、模拟考试,甚至“押题”这种高考常见的备考套路,已经在考研圈扎根发芽。不少考生笑称自己又过了一遍“高三生活”:早晨五点起床背书,晚上十点赶最后一班图书馆。各种考研辅导班、刷题资料应运而生,甚至比当年的高考培训市场还热闹。但这种“高考化”的备考方式真的是考生自愿的吗?恐怕未必。面对逐年增加的考研人数和愈发紧张的录取率,考生别无选择,只能加入这场“刷题竞赛”。
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考研并非是对学术的热爱,而是一种“被迫选择”。他们不是不想认真钻研学术,而是社会告诉他们:“你没得选。”更何况,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早已今非昔比:2025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尽管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388万,有人估计录取率大概在20%至30%之间。这种供需失衡的现状,让考生们不得不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备考策略——刷题,拼命刷题。
为什么考研会变成这样?说到底,是社会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卷。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优质岗位的增长却没有跟上节奏。在许多行业,尤其是热门城市,研究生学历早已成了标配,甚至只是入场券。很多本科生找工作时屡屡碰壁,考研就成了他们改善职业前景的必经之路。在这种背景下,考研辅导市场蓬勃发展,题库、模考、课程五花八门,甚至连“心理减压班”都开始抢滩市场。对于考生来说,这些辅导班既是救命稻草,也是沉重的经济负担。
更重要的是,研究生选拔方式有点单一,学术潜力、创新能力这些重要指标,在现有的考研模式中体现得少。结果就是,考研的过程越来越像是一次单纯的应试考试,而不是学术能力的全面考察。
面对考研“高考化”出路何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反思的绝不仅仅是考生的备考方式,而是整个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
首先,大环境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选择。研究生学历不应成为职场竞争的唯一“通行证”。企业在招聘时,应更多关注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以学历为筛选标准。只有这样,考生才不至于因为“就业焦虑”被迫加入考研大军。
其次,教育体制需要更加多元化。在考研选拔中,除了笔试成绩,应该更多地关注考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术潜力、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可以通过丰富研究生录取渠道,比如增加推免名额、设置创新研究专项等方式,让更多有潜力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而不只是筛选出“应试高手”。
最后,考生也应学会主动调整心态。尽管外部环境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选择更健康、更高效的备考方式。在复习过程中,不妨多关注对知识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分数的提高。毕竟,研究生阶段需要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学术人才,而不是刷题机器。
考研“高考化”是当下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对于每一位考生来说,考研只是人生的一站,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这场考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希望这场全民热议的考研“高考化”,能引发更多人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思,而不是随着热搜的消散而不了了之,或许我们需要改一改这场残酷竞赛的规则了。
来源:红网
作者:曹智扬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