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文 (郑州大学)
“你的2024年度音乐关键词”“2024的你步履不停,你在B站沉浸式追星x次”“这一年,你最爱和ta们互动”……岁末将至,各大APP平台相继推出各类年度报告,如B站于12月20日发布“你的2024B站年度报告”,QQ音乐于12月23日发布“2024年度听歌报告”,微博于12月24日发布“2024我的微博播报”等。用户在查看过自己的年度报告后纷纷转发讨论,一时间大多数人的朋友圈被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年度报告”刷屏。
所谓年度报告,是指各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用户过去一年的平台使用情况,总结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偏好所输出的综合性报告。2013年,支付宝首次发布全民年度账单,这是最早推出的APP个人年度报告的雏形。2018年年初,网易云音乐首次推出年度听歌报告,该报告一经上线便立刻在互联网上引起网友们热烈的讨论与转发。自此,一年一度的“年度报告”全民狂欢正式开始,在岁末年初推出用户的个人年度报告也逐渐成为各应用平台的惯例。
那么,从刷屏的“年度报告”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著作《追忆似水年华》中提出了“普鲁斯特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该效应指的是,当我们通过感官感受到某种刺激(尤其是嗅觉上的刺激)时,这种刺激可以唤起与之相关的记忆或情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度报告是引发“普鲁斯特效应”的一种特殊电子刺激。近年来,人们在庞大繁杂又不断更迭的碎片化信息世界中变得越来越“健忘”。而年度报告使用精确的数字记录着过去一年某个时间节点上用户使用APP做了哪些事,这些奇妙的“赛博印记”很容易便勾起掩埋于人们心中的鲜活场景,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记忆。像B站推出的年度报告中记录着用户一年中“深夜访问”的次数以及最晚的时刻在观看什么内容,能轻松地唤起用户对于当时当刻的记忆,并赋予这个时刻特别的意义。人们在社交圈中分享自己的年度报告,实际上也是分享这些特殊的情感记忆,为这些特别的时刻赋予更为庄重的仪式感。
同时,人们分享年度报告的行为也是自身渴望表达和自我认同不断加深的表现。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了“拟剧理论”,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一种表演。生活中的每个人,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他用“前台”“后台”来描述人们对外呈现出的自我和不对他人开放的真实的自我。在朋友圈一类的社交平台上分享出自己的年度报告,正是因为人们对自我的认同不断加深,通过分享这一年中最爱听哪首歌、最喜欢和哪个博主互动、最喜欢点什么外卖等内容来丰满自身对外呈现的形象。我们乐于接受并认同大数据所赋予的个性标签,并渴望对外表达“个性”,进而筛选出社交圈子中那些与“我”同频共振的人,最终形成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年度报告”不过是一场浩大的情感营销,大数据呈现的自我形象所具有的狭隘和刻板的特点更是不可避免,简单的数据记录完全无法完整诠释“人”这样复杂的个体。但是刷屏的年度报告是人们过去一年的“数字脚印”,我们从年度报告中与曾经的部分的自我灵魂共振,并从那些或快乐或痛苦的记忆中汲取勇气和力量,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迎接崭新的更好的自己。这或许也是属于生活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的一种另类的“辞旧迎新”。
来源:红网
作者:李婧文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