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或文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谁不说俺家乡名人多。
苏州人说:“自古江南出人才。”明朝中后期,苏州是中国东南首屈一指的大都会。从明朝开始,由于江南文化的崛起,由于苏州、杭州地位的攀升,江南文化领导中国文化潮流。无论在书法方面、绘画方面,在文学方面、戏曲方面,就是明清两代,苏州和苏州周围的文人的文化和审美趣味,成为引领中国文化的潮流。有人做过统计,明清两朝,中国先后出了204个状元,其中有34个人是苏州人。
山东人说,齐鲁大地,礼仪之邦,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明清时期,山东的文化学术地位与同一时期的江苏、浙江并驾齐驱,可称为明清时期中国学术的三驾马车。学者们认为,山东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学术的中心。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边贡,后七子的领袖李攀龙、重要成员谢榛,明代散曲第一人冯惟敏,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戏曲作家李开龙,著名书法家邢侗,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清初三礼专家张尔岐,康熙诗坛领袖王士禛,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戏曲大家孔尚任,上古史名家马骕、辑佚学第一大家马国翰,金石学权威陈介祺,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杨氏海源阁,著名书法家刘墉等,都是学界公认的一流名家。这种风气延续到现代,造就了影响学坛的大师级人物:日照王献唐、临清季羡林、平原任继愈、栖霞牟宗三、聊城傅斯年、荣成张政烺等学术大师。
四川人说:“文宗自古出巴蜀。”的确,从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东坡、杨升庵到李调元,再到现代的郭沫若、巴金,都是一代文宗,文豪巨子,大多称得起那个时代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这种文宗辈出的状况,隐含着巴蜀文化深沉的特色和优势。就李调元而言,他才思之敏捷、治学之广博、著书之宏富、成就之多面,很少有人能够比拟,有他的著作为证。按今天的学科分类,起码并不夸张地称他为:经学家、诗人、词人、文艺理论家、民俗学家、方志学家、神话学家、训诂学家、方言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藏书家、烹饪学家等等十七八个称号。
临沂人说:“琅琊名士多。”临沂古称琅琊。临沂市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闻名中外的汉代帛画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等,就出土在临沂市银雀山下。我国许多历史名人,如春秋时期的曾子、子路,战国时期的荀况,东汉珠算发明家刘洪,西汉经学家匡衡,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南北朝文艺批评家刘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等,有的出生于此,有的在这里生活过,都留下了难以湮灭的印迹。
湖南人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文宗自古出何处?一时间我还真的有点儿糊涂了呢。这应了一句歌词:“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说俺家乡名人多。在提高地方知名度和旅游推广中,各地打名人牌,可以理解。但是,也要看到:其一,中国历史悠久,星河灿烂,不缺历史文化名人,文宗到底出自何方还真难决高下;其二,历史文化名人毕竟已成“俱往矣”,今天的人才辈出应该比古代名人更重要,重在活在当下。
来源: 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