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千
近日,审计署最新报告披露:山西蒲县疾控中心一职工档案被涂改14处,竟拼凑出“1岁工作、22岁退休”的离奇履历,以此骗领养老金69万元,同时仍在另一单位领薪。对此,蒲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回应:经核查,该事件属实,当地已启动调查程序,多部门正联合行动。(7月16日 《大河报》)
此类乱象非孤例,全国25省查实2.83万人违规领取养老金,总额高达5.19亿元。
寥寥数页档案,14处刀刮笔改,竟捏造出“1岁上岗、22岁退休”这般连剧本都写不出的荒诞剧情。当许多老人为微薄养老金精打细算、奔波劳碌时,这份被篡改的“退休档案”,无情撕开了养老金管理的漏洞:这是制度防线的溃败,监管责任的失守,更是对社会公平的粗暴践踏。
人们不禁追问:如此荒谬的“1岁工作”,何以能一路通关?又为何总要等曝光才紧急行动?
审核流程未能充分发挥把关作用,是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基层人事档案电子化建设有待加强,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为涂改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各部门的信息未能实现有效联通,使得一些漏洞未能及时堵住。审批流程看似环环相扣,实则沦为“纸上防线”。单位初审碍于人情可能“放水”,社保审核责任在多级“盖章”流转中被稀释。而造假行为的收益与风险不成正比,也让此类现象有了滋生的空间。
监管为何总是慢半拍?一是技防滞后:大数据比对、区块链存证等防伪技术应用迟缓,基层人手紧、任务重,审核依赖肉眼识别,超负荷工作,质量难保。二是监督效能需要强化,单位内部监督可能存在“自己人查自己人”的顾虑,上级抽查的覆盖面有限,外部监督渠道也不够畅通,导致“民不举、官不究” 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三是惩戒力度有待加强,对于骗取巨额养老金的行为,有时处罚偏轻,未能形成足够的震慑力,部分案件甚至以“退钱了事”,难以起到警示作用。
蒲县回应“启动多部门联合调查”,这第一步值得肯定。接下来公众更期待:能否彻查每个环节的失职者?处理结果能否打破“罚酒三杯”的惯例?
刮骨疗毒需三箭齐发。技术先行,加速档案电子化,拆除部门间的数据“高墙”,推广区块链存证,从源头封堵篡改的可能,让造假无处藏身。制度护航,实行“首审签字终身负责”,倒逼源头把关;建立多部门线上联审,减少人为干预;对骗保者实施“失信黑名单+联合惩戒”,提高违法成本。监督亮剑,畅通举报渠道,激活公众监督;引入第三方定期审计;司法环节要对骗保及职务犯罪依法顶格处理。
每一笔养老金,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尊严与未来。若放任“1岁工作”之类的荒唐延续,谁还相信规则的公平?谁还愿意踏实缴费?刮骨疗毒刻不容缓,这是对养老制度治理能力的大考。唯有筑牢防线,守护好这份“未来契约”,才不致让涂改的档案成为诚信的伤疤,不让失守的防线凉透民众的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高家千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