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欣
7月12日,湖南衡阳,网友发布视频表示:烈日当头的马路边,女子突然直挺挺栽倒在地,脸白得像纸一样。穿黑T恤的小哥冲上去就跪地按压胸口,汗水顺着下巴滴到地上。他吼着让路人叫救护车,自己按到力竭,直到紫裙子姑娘接力继续按压。十几分钟生死营救,女子眼皮终于动了。本以为这场教科书式救援该收获满屏点赞,谁知点开评论区,竟看到“手放胸口就是耍流氓”,“为啥不换个女的来按”的刺眼留言。(7月13日 深圳广电“第一现场”)
专业急救动作被恶意曲解成“袭胸”,这样的论调简直荒唐。但凡学过心肺复苏的人都应该知道:心肺复苏的准确按压位置位于胸骨中下1/3处,即双乳连线中点,一手掌根部紧贴按压点,另一手叠放其上,十指交叉。也就是说,要想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施救者的手不可能不触碰被救者。而每延迟1分钟实施心肺复苏,患者存活率会下降7%-10%。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这种对“完美”的偏执苛求,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上的不完美。
但如果仔细翻阅过往的新闻却不难发现,这样的苛责不是个例。如果让施救者在救人之外还要承受额外的道德审判与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面临不必要的法律风险。试问,如果再遇到危急情况,谁还敢挺身而出?
“心肺复苏”被质疑“袭胸”是一场舆论的跑偏,需要系统性纠正。法律与规则必须成为见义勇为者的坚实后盾。我们应该加速完善如“好人法”、《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细化与落实,明确紧急救助免责原则,通过法律豁免权鼓励见义勇为,使见义勇为者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对于那些恶意诬陷的行为,必须予以严惩,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全民急救知识普及与公民道德教育也刻不容缓。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志愿者组织可联合开展常态化、系统化的急救知识普及,让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基本技能成为公民的“标配”。这不仅仅是技能培训,更是科学素养的提升,能有效破除对急救行为的无知和误解。当人们体验过心肺复苏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感受到按满三分钟后手臂传来的酸胀,就能明白盯着胸部位置挑刺有多可笑。
当然,网络平台、主流媒体要切实担负起自身职责。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平台是信息传播的关键点位,平台要切实担负起自身的监督审核职责,不仅要避免为了博眼球而煽动对立情绪,更不能成为谣言的放大器。一旦不实信息出现,主流媒体也应迅速介入发布权威信息,以事实和数据回应公众关切,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
只有当法律为每一次善意出手保驾护航,当公众不断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当科学与理性成为舆论场的底色,“心肺复苏”才能不再被质疑“袭胸”,才会让更多人在他人遭遇困境时能选择挺身而出。谁的心脏都可能突然罢工,而你我期待的,不过是当我们倒地时有人能果断“出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董欣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