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院士也敢冒充?如此自我贴金太没底线

来源:红网 作者:王麓民 编辑:汪敏星 2025-08-06 14:36:18
时刻新闻
—分享—

□王麓民

冒充专家教授、自封“大师”的江湖骗子并不少见,但胆敢伪造“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的,实属罕见。

据报道,一个名为“阮少平”的人,长期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四处活动,招摇撞骗。然而,经查证,中国科学院官网的院士名单中根本无此人。8月5日,澎湃新闻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细究“阮少平”的造假手法,其自我贴金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除了伪造“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核心身份外,还自封“中医世家传人”“古法针灸传承人”,甚至声称是“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这些头衔既无权威机构认证,也缺乏基本的历史依据,却被他精心包装,组合成一个看似德高望重的某领域权威的虚假形象。这种为骗取社会认可而不择手段的自我贴金行为,不仅逾越了基本的道德底线,还涉嫌欺诈犯罪。

更令人不齿的是,“阮少平”的贴金行为并非简单的夸大其词,而是有预谋的身份欺诈。他深谙社会对权威的崇拜心理,故意选择院士这一最具公信力的头衔作为行骗工具。在其精心设计的骗局中,每一个虚假头衔都经过算计:用“博导”“院士”等权威头衔获取信任,用“医院院长”“古法针灸传人”营造专业形象,以“雷神山、火神山抗疫副总指挥”彰显其能力与担当,用“阮小七”后人增添传奇色彩。这种处心积虑的自我神化,暴露出的不仅是对学术荣誉的蔑视,更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公然挑战。

“院士”称号代表中国学术界的至高荣誉,其评选过程极其严格,每一位当选者都经过层层筛选,在各自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正因如此,公众对“院士”二字天然抱有极高的信任。而“阮少平”之流,正是利用这种信任,肆意消费学术权威的公信力,其行为不仅是对真正科学家的侮辱,更是对道德和法律的蔑视。

值得注意的是,“阮少平”冒充院士能招摇多年未被揭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对权威符号的盲目追捧。觉得院士,应该没有人胆敢冒充,所以就没有去核实真伪。而假“院士”正是利用人们对院士的崇拜心理,预判不会有人去查证,所以就肆无忌惮到处招摇撞骗。因为招摇的地方多了,每一次招摇又可为其下一次露面背书,所以人们越发不怀疑其身份,进而主动为这类骗子提供展示舞台。显然,当社会评价过度依赖外在标签而非实质贡献时,就难免会给“阮少平”之流可乘之机。

要遏制冒充院士此类毫无底线的自我贴金行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术和专项活动组织者在邀请专家时,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认真核实身份及其从事的领域与活动的关联度,不轻易被虚名所迷惑,确保活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社会要破除对头衔等外在“帽子”的盲目崇拜,评价要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贡献。媒体也应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及时曝光此类欺诈行为,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只有当大家都能以审慎的态度看待各类光环,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欺诈行为的发生。

假院士“阮少平”被曝光,任何没有真才实学支撑的自我贴金,终将难逃被揭穿的命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麓民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98/151832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