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辉
“结题的几大箱档案都弄好了,突然通知我们还不合格——订书钉没有用不锈钢的!大家只能一箱箱拆开,订书钉一枚枚抠下来重新装订。”近日,某科研院所研究团队负责人反映的问题引发热议。(8月4日 半月谈)
尽管近些年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为科研人员减负”的政策,但很多科研工作者依然感到负担较重。这与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在科研管理上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甚至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吹毛求疵的倾向不无关系;也与一些科研管理人员用形式合规压倒一切,罔顾科研规律,逼着科研人员必须“到点出活”的“瞎折腾”密切相关。
科研人员承担项目、课题,当然应该接受管理。必要的、合理的管理也是保证经费使用规范、科研成果达标的重要手段。问题是,一旦科研管理背离了“必要”和“合理”,走向了非必要和不合理,就极可能沦为一种以管理或服务为名的“瞎折腾”。
因“订书钉没用不锈钢”就把项目打回去,项目启动不久就频繁“催更”进展报告,要求定时看到“阶段性成果”;答辩前提前考核、过度摸底、重复验收,让课题组疲于奔命;不停索要各种材料、报表、台账,导致科研人员深陷繁琐细碎之中——这些做法毫无疑问都属于非必要、不合理以及“瞎折腾”的范畴。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各地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一些地方、一些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是一些人管理能力不足,明知“减负”是大势所趋,却摆脱不了形式主义的桎梏,只能继续用各种繁琐的形式搞管理;另一方面是一些人官本位思想严重,严重缺乏服务意识。那种仗着审批管理、报账报销之权对科研人员态度傲慢、颐指气使,乃至随意刁难的做法,正是官僚主义作祟的典型表现。
在一些“官老爷”眼里,不论资历尚浅的“青椒”还是有所建树的教授、研究员,只要头上没有“官衔”,就都是“登门拜求的百姓”,必须围着他们转。而正常的科研生态下,科研人员不仅不需要围着科研管理部门转,相反,管理部门应该围着科研转。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管理部门应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撑保障,共同致力于把科研任务完成好。
说到底,一些人没有搞清楚科研管理到底是以“管理”为中心还是以“科研”为中心的问题。对科研管理部门而言,必须以“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为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科研项目因“订书钉没用不锈钢”被打回,不只是形式主义,更是官僚主义。
解决类似问题,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划定科研管理清单,明确清单之外的材料、报表、台账一律不提交;简化科研过程管理,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坚决反对以项目材料的字体、格式、纸质、订书钉等细枝末节吹毛求疵的形式主义歪风,让科研人员把更多时间精力投入科研工作中。
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管理“科研管理”的机制,把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人员的评价作为对后者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反向评议”问题反映较多者,要认真查实,继而把傲慢的“官僚”剔除出去,让“合适的人”与科学家并肩作战。
总之,要坚决反对一切以管理之名的瞎折腾,真正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更大程度地激发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思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