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
进入2025年,反内卷成了各个行业主旋律。
电商纷纷调整“仅退款”政策,真金白银补贴实体经营商户;短视频平台公开算法机制,告别“算法黑箱”;不少大厂优化绩效考核,减少形式主义……这都预示着,以往优绩主义导向下的内卷式恶性竞争,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但内卷式恶性竞争,并不只是体现在那些看得见的地方,在某些阴暗处,耍阴招、搞背刺式的内卷,仍在涌动。黑公关就是个中典型。在高度内卷的新能源车行业,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据界面新闻报道,1月25日,小米法务部官博发文称,近日,小米公司从司法机关获悉,涉嫌恶意抹黑小米汽车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某平台博主及其同伙多人,已被依法缉拿归案。
这是近期发生的第二起针对新能源汽车造谣抹黑事件。就在前几日,社交平台上也连续出现对某汽车品牌的不实谣言。网传截图内容显示,该品牌的门店负责人要求销售人员必须购买公司旗下的某款车型。且态度十分强硬,若员工拒绝购买,就可能面临失去工作的风险。随后,这被当事品牌方及时澄清。仅仅一周之后,又有一位博主发文称前述汽车品牌存在订单造假问题,随后删帖。更有明确的黑公关证据流出,有人通过给相关人员转账,指使其针对该品牌进行有组织的持续性负面舆论扩散。
在反内卷渐成共识的2025年,恶意抹黑这样的事情还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无疑是在逆流而行。这种典型的内卷式恶性竞争,诋毁了品牌名誉,扰乱了市场秩序,对消费者购车决策造成极大干扰。同时由于发声来源隐匿,调查取证困难,车企维权成本极高,应该当引起监管重视,大力整顿。
不可否认,与往日相比,现在的新能源车行业竞争更为激烈,直似“血海里游泳”。新老玩家纷纷入局,竞争赛道拥挤不堪。这导致一些车企频繁降价,企图以价格攻势夺取消费者。但无限度地恶性内卷、同行互害,不仅导致减配、服务质量下降,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同行之间保持温良恭俭让那是乡愿,但人类的一切行为,终究离不开康德那句话——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一生:头顶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新能源汽车行业,当然不例外。
而且,相比于其他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更为特殊。这既是一个创业赛道,给了从业者实现人生价值与财富追求的机遇;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关系国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被视为我国在高端制造业上闯关夺隘的代表性行业。黑公关肆无忌惮地兴风作浪,伤害的不只是某个企业,而是整个产业以及民营经济的整体生态。兹事体大,不可不重视。
仔细复盘,新能源车行业的恶意抹黑现象由来已久。2024年3月,一家汽车品牌投入巨资研发的新车迎来上市,随后网上出现将汽车P图成灵车的图片,对这款汽车品牌形象造成极大伤害;2023年12月,知名新能源车企比亚迪法务部在社交媒体发文称,针对此前某自媒体长期发布恶意诋毁、侮辱贬低比亚迪的起诉,收到法院判决,判令被告删除侵权言论、赔礼道歉,并赔偿比亚迪经济损失等共计201.87万元。
可见,新能源汽车行业饱受黑公关之苦久矣,黑公关直若一颗行业毒瘤,腐蚀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肌体。正是基于此,中央政治局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指出,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工信部也发声表示,希望强化行业引导,增强行业自律,积极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中央网信办近年来开展的多轮清朗专项行动,也都措辞严厉地指出要严厉打击网络水军与黑公关,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从产业进程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只是刚刚起步,在国外玩家纷纷入局、加大投入的时候,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应该抱团取暖,共同做大做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兄弟登山,共同努力。踏踏实实遵循产业规律、市场规律,加强同行交流与技术比拼,才是行业竞争的正确姿势。
当然,反对黑公关与内卷式恶性竞争,不是排斥竞争,也不是拒绝听取一切声音。只要竞争是良性有序的,监督是客观公正的,企业就应该持以欢迎态度。积极听取同行意见与舆论反馈,也是促使自己进步的源动力。但无论如何,新能源汽车竞争不该沦为幸存者游戏,那种暗施冷箭的诋毁与抹黑,该彻底整顿了。
来源:红网
作者:江寒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