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个身影,诉说几许人生;一片土地,承载多少回忆;一段故事,映射时代轮廓。归乡时节,回望与展望交织。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2025“新春‘椒’响曲”蛇年特辑。今天,让我们跟随暨南大学曾晓涛同学的脚步,走进千年宋城,看老浮桥新村面貌。
□曾晓涛(暨南大学)
春节将至,我再度回到了赣州。如往年一样,这时候,我总要去家附近的东河浮桥上走走。
所谓浮桥,就是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诗经·大雅·大明》描述了周文王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桥的故事。
赣州城三面环水,曾有三座古浮桥。而我所去的东河浮桥,坐落于老赣州城门建春门外。它在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任赣州知州时建成,是赣南地区最长的浮桥,总长约400米,浮桥底下的浮船曾达116条,铁锚58只,贯桥杉板足达300多块。
远远眺望,东河浮桥上游人如织。
在没有现代桥梁建造技术的年代,古人利用舟船的浮力,巧妙地搭建起这样一座既稳固又实用的浮桥。历经无数次洪水冲击,浮桥曾屡屡受损,但在数代赣州人的接力保护下,它始终屹立不倒。
古代的浮桥,除了有最基本的渡河功能以外,还有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今天的浮桥,主要承担着文化景观的功能。
叫卖鱼干的鱼贩,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优游自在的男女老少……每次走在浮桥上,我总是能感受到千年宋城厚重的历史底蕴,以及那一份暖暖的人间烟火气。
从高空俯瞰,浮桥东西两岸呈现出城乡分明的景观。
一座浮桥连接起贡水的东西两岸,也在无形中显示了由于地形等因素形成的城乡差异。
东河浮桥的西岸,自古以来便是“城内”,被有着同样厚重历史的古城墙和建春门、涌金门包裹和保护;浮桥的东岸,被赣州人称为“水东”区域,时至今日,水东依然是以乡村为主。
沿着浮桥,从“水西”走到“水东”,我总能在极短的时空内,经历一番城乡转换的新奇体验,也总让我感到一丝丝惆怅。
水东片区,固然保留着乡村的静谧和田园风光,但在对岸城区日新月异发展的对比之下,这种静谧和安详,常常显得有些落寞。
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常常能看见住在水东的中学生,早上穿着校服,推着自行车走过浮桥,到对岸城区的中学上学。夕阳西下之时,他们又沿着相反的方向过桥回家。
由于城区近在咫尺,住在水东的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到对岸的城区购房置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留在村中的多是老人,曾经热闹的村子一天天安静下来。
老浮桥人文艺术村落入口处。
前几天,我又在傍晚时分来到浮桥,从西向东走在浮桥上。我想再到水东的村中走走,但这一次,我提早停了下来。
眼前闪烁的灯光,明亮的灯笼,以及“我在浮桥头等你”的闪亮标语,都在告诉我,虽然距离我上次回家只有半年不到,但水东,的确是大变样了。
从入口往里走,经过一条往日的村中小径,小径两旁的村房,如今都摇身一变,在精致地装潢下变成了“日咖夜酒”“老浮桥便利店”“浮桥市集”等经营性门店。和往日看见的多是中老年人不同,各式门店前驻足的,多是打扮时髦的年轻人。
俯瞰老浮桥人文艺术村落。
走出小径,经过改造以后的村落全貌,终于展现在我眼前。
映入眼帘的,是由村间空地改造而成的文化广场,富有人文艺术气息的鱼人建筑,慵懒自在地躺卧在广场一角。广场中间的大舞台,提供吃喝玩乐服务的摊点,让村中的男女老少和游客在此聚集。“浮桥故事汇·学术酒吧”等新潮场所,如众星拱月般分布在广场四周。而在广场不远处,甚至还能看到正在运行的大型游客设施。
写有老浮桥·村规的艺术墙。
走到一处角落,一面张贴着“老浮桥·村规”的艺术墙使我停下脚步。
“共融·共创·共治”六个大字位于墙面中央。大字下方的小字,则昭示了老浮桥人文艺术村落的建设理念——“赣州老浮桥人文艺术村落,通过村民自治、产业合作,空间改造与共创活动开展,社区营造以及搭建共融平台,实现了新老村民的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老村民携手共进,共同书写着美丽的篇章。”
在擂茶馆里帮忙的赖奶奶。
如果说,走马灯似的游览,让我直接感受到水东村的巨大变化,那么,与赖奶奶的对话,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具体的视角,让我得以感受到,村落改造后带给一位普通村民的生活变化。
碰到赖奶奶,是在老浮桥人文艺术村落中有名的庄奶奶擂茶馆。
擂茶是中原先民南迁到赣南,为了抵御湿气,在点茶的文化基础上,把葱、姜、芝麻、花生等原料捣烂冲开水冲服的客家传统美食。庄奶奶是水东村的一位村民,她生前制作的擂茶远近闻名。庄奶奶的后人,借助水东村改造的契机,用庄奶奶的名字注册了这一商标,继续传承客家先民的千年擂茶传统。
如今,庄奶奶擂茶馆已成为传承客家擂茶习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赣州本地的游客常常慕名而来,来自其他国家的外国友人,也不时来到这里进行体验。
赖奶奶告诉我,从出嫁开始算起,她在水东村已经生活了42年,每到空闲的时候,她便会到擂茶馆里来帮帮忙招待客人。
赖奶奶说,按照最初的规划,水东村原本要大规模拆迁,她所在的房子已经打好了拆迁的钢印,但对于像赖奶奶一样在村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来说,对村子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现在,她们不用离开熟悉的故土,还可以亲眼见证所爱的村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以前没有改造的时候,年轻人不愿意住在这里,宁愿去城里面买房,现在村子被重新开发,很多年轻人又搬回来住了……现在修了路灯,晚上也不会黑了,化粪池的下水道也重新进行了规划……”说起村落开发后带给村子的改变,赖奶奶眼中满是欣喜。
夜色下的老浮桥人文艺术村落。
夜色朦胧,贡水流千年。踏上浮桥,自东向西,离开老浮桥人文艺术村落,回到贡江西岸的“城市”,栋栋高楼早已灯影婆娑,忍不住回头遥望一水之隔张灯结彩的村庄,一个古老又崭新的“水东故事”正在被人们续写。
来源: 红网
作者:曾晓涛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