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门前三包”二维码扫出内衣介绍,数字化建设应谨防形式主义

来源:红网 作者:曹智扬 编辑:张瑜 2025-01-03 17:36:55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评论.jpg

□曹智扬(郑州大学)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某地的银行门前,用以查询商户“门前三包”信息的二维码出了岔子。记者在扫描这些二维码后,竟然跳转到了与商户完全无关的内衣品牌页面。在“基本信息”一栏有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其他信息全是空白。在“检查信息”及“历史信息”一栏,也没有任何相关信息。看得出来,这些二维码虽然是统一配置的,但是后台的相关信息并未统一录入及更新,仅仅展示的是最初的模板。(1月3日《北京日报》)

在城市管理中,“门前三包”是相关人员耳熟能详的概念,要求商户对自家门前的环境负责,包括保持卫生、维护秩序和保护绿化等。这项政策最初是为了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这则新闻却让我们思考:“门前三包”二维码出错,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二维码作为一种便捷的信息工具,本应为居民提供快速、透明的服务。然而,实际上,一些地方在设置二维码时,往往忽视了后期的维护和内容更新。虽然它们设置了二维码,似乎完成了“数字化改造”的任务,但却没有考虑如何确保二维码的内容准确、实时,并符合市民的需求。这使得某些地区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工具,虽然引入了,但仅仅停留在“有了”,而非“好用”的层面。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管理疏忽的现象并非个别。它反映了公共服务数字化进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将“做了”视为“做好了”,数字化工具被看作是完成任务的“符号”,而非切实提高服务效率的手段。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简单地加强二维码的技术设计,而是在管理上做文章。如何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更新与实用性,才是关键。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这些工具的持续监管,确保信息实时更新,避免出现失效或空白的情况。同时,还要增强责任意识,将数字化作为提升服务质量的真正工具,而非完成“任务”的“摆设”。

数字化从来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致管理和持续改进,让数字工具切实为市民服务,而不是沦为“有形式无实效”的摆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让每一项公共服务都取得实际成效。

来源:红网

作者:曹智扬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5/95/146007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