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春晚“手语传情”是一次心灵的同频共振

来源: 红网 作者:袁琳珂 编辑:张瑜 2025-02-14 18:24:14
时刻新闻
—分享—

□袁琳珂

今晚央视春晚无障碍转播统筹赵智晖说,挑选听障演员的时候,他问了一个特别“愚蠢”的问题:“爱听歌吗?”这个有些冒犯的问题,得到了大家肯定的答案。聋人听歌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邰丽华却告诉记者,其实是大部分聋人都特别喜欢,“有的时候会自己唱,五音不全、跑调也不管,反正是自己释放的。”(2月13日 央视新闻)

2025年春晚,一个看似微小的改变在荧屏上悄然发生:无障碍转播的加入让大家对春晚的讨论进入Next Level。这个改变,让数千万听障人士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春晚。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升级,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与包容。

过去,春晚对于听障人士而言,是一场看得见却听不见的盛宴。他们能看到舞台上绚丽的灯光,能看到演员们生动的表情,看见家人朋友欢声笑语而自己却不能融入。这种隔阂,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缺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今年春晚的无障碍转播,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可以真正去享受每一个春晚节目,尽情享受春晚的快乐,让听障人士“不再寂寞”。这种改变,更让春晚真正跨越了所有界限,成为了一场名副其实、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春晚的舞台上找到归属感。

春晚无障碍转播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舞台的界限。在技术上,它使用了竖屏转播,春晚原屏幕在上面,无障碍转播屏幕在下面,甚至无障碍转播屏幕更大,更方便听障群体观看。而在这舞台背后,工作人员们做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手语翻译,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真实的情感在无声世界中完全表达,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和情感共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春晚结束后,许多听障人士在社交媒体发帖子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看懂了春晚。这种深层次的沟通,不仅让听障观众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更是让所有人看到当前社会对于边缘群体的包容与理解。

无障碍转播不仅仅是为听障人士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它也改变了社会中更多人对于听障人士的认知。听障人士是怎样“听”歌的呢?有人通过感受喇叭震动、有人通过看波形图,本次春晚无障碍转播统筹赵智晖解释:“他只是缺失掉了声音那一部分。除了声音之外的节拍、律动,歌词带来的情境,包括演员本身表演的状态,都是完整的。”在社会中,特殊群体往往处于边缘位置。很少有人会真正去了解他们的世界是怎样的。大部分人会直接带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去“定义”他们,就像是绝大部分人或许都不了解听障人士会不会“听”歌,以及又是如何“听”歌的?

春节无障碍转播的出现,只是一个开始。它不断地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群体需要被看见,许多声音需要被听见。通过这场特殊的文化传播,第一次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这一次再也不是简单的单向关怀,而是一次双向的情感对话。通过这次深层次互动,听障群体在社会中不再会是刻板印象中没有机会“享受”声音的人了,他们拥有他们独特的获取声音的方式,他们的文化需求也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见与理解。

当我们在荧屏上看到手语老师的身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转播者,更是一个文明的使者。春晚“手语传情”,是一次心灵的同频共振。因为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当语言无法相通时,心灵的共鸣才是更深层的纽带。对于听障人士而言,手语是他们的语言,而唯有用真心去理解包容,才能打破隔阂,传递人与人之间最初的美好。

来源: 红网

作者:袁琳珂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58/147043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