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出于蓝,“椒”傲拔节。为加强新闻评论业务交流学习,总结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助力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红网理论评论中心邀请2024年度“青椒评论”十佳青年评论员,继续推出“时评之道·椒谈”专栏。
杨世豪,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红网2024年度“青椒评论”十佳青年评论员(文字组)。
我与红辣椒评论故事的开始来自一次“账号注销”。那是大三下学期,我们学校开设了新闻评论课程,我也从老师和学长学姐口中听到了“红辣椒评论”,对这个平台也有着一些向往,但作为一个初学者,行文时的举步维艰,逻辑上的混乱不堪,观点上的左右互搏,都让我感到自己和评论写作的距离相距甚远。
在老师布置的一次课后作业中,我写出了一篇自认为还不错的文章,于是兴冲冲地打开红辣椒投稿后台,注册账号,投递稿件。后面我又一遍又一遍地打开平台页面,直到最后,屏幕中“未通过”的字眼格外醒目。在半分羞愧,半分恼怒中,我注销了账号……
第二天醒来,发现公众号推送中竟然有我的文章!惊喜之余,我心中还有几分惭愧,惭愧自己竟没有面对结果的勇气,惭愧自己只关注结果的狭隘。自那以后,我明白了“敢”的重要性,敢写、敢投、敢于接受失败、接受批评。真正重要的是在行文中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行文逻辑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敢”要在“文”之先。
敢写,是青年评论员需要迈出的第一步。写好新闻评论绝非易事,它需要勇气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深度去剖析问题的本质,需要广度去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更需要温度去共情世间百态。作为一名青年评论员,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换句话说,文章总有股书生气。因此不少同学会因害怕犯错或担心批评而选择沉默,但事实上,无论是对社会公平的正义呼唤,对时代精神的赞美,还是对环境问题的担忧,都应该大胆地用笔触表达自己的思考,哪怕稚嫩、哪怕青涩。
敢接受批评,是青年评论员走向成熟的标志。投递文章,意味着要接受更广泛的审视和批评,这需要一定的勇气。在写作初期,我是不敢看自己文章评论区的,每次中稿也总会担心网友们的“口诛笔伐”。但偶然间,在其他作者的评论区,一位网友所提出的问题和我心中对该文章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于是我明白了,敢于接受批评对于青年评论员来说,是必修的一课。认真聆听批评意见,反思自己文章中的不足,是提升写作水平和思想深度的关键,也是青年评论员走向成熟的标志。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批评,才能不断磨砺自己的文章。
敢挑战难题,是青年评论员进步的重要一课。起初,在选题时,我往往会选择一些争议性不大,较为好写的选题。但对于涉及社会痛点、难点、热点的问题总会选择躲避,一是觉得自身实力不足,难以把握。二是觉得争议性较大,会引起网友的不满。但有一次红辣椒评论刊登了一篇《你说老年人要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座位》的文章,因为与当时的主流舆论相左,引起了评论区许多网友的不满,但我通读全文之后,文章说理之清晰,论证之严谨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于是我写下了《互联网中失声的“老年人”,得有人替他们说说话》,这篇文章也被人民日报、新华网评等多家媒体转载。自那以后,我明白了在面对争议时,只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用理性分析和详实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就无需担心什么,说不定会收获得更多。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红辣椒评论,自己收获了许多刊登发表的文章,也收获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收获最大的是一个“敢”字,它也会伴随我今后的新闻评论之路一直走下去。尽管青涩,但只要敢于前行,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到达曾经自己渴望的远方。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世豪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