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蕊宁 (北京体育大学)
近期,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金秋家园民生综合体引入机器狗“小西”,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创新尝试。该机器狗重量仅14公斤,搭载高精度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可自主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承担定时定点送药、陪伴老人散步等工作。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养老需求的增加,人力短缺、供给不足、服务成本高等问题逐渐凸显。杭州机器狗进养老社区的探索,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智慧养老”的新思路。机器狗“小西”能够精准定位,独立完成定点送药、提醒用药、陪伴遛弯等简单工作,大大节省了人力依赖,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此外,机器狗灵动可爱的互动方式也能满足老人的一部分情感需求。在科技养老服务的探索中,科技正从单纯的生活辅助向情感支持领域延伸。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强调功能性服务的定位,新型养老助老设备通过拟态化设计和交互技术,逐渐实现全天候陪伴服务、语音交流、个性化记忆存储等智能化功能,将硬核科技转化为温情守护。正如随时围绕在老人身边的机器狗“小西”,不仅能提供便利,还能通过智能识别和记忆存储记住每个老人的个性化特征,从而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智能化关怀,和老人构建起有温度的紧密连接,带来乐趣与温暖。
机器狗在养老行业的投入使用是智慧养老的生动实践,但其广泛应用和推广仍需理性审视。一方面,技术故障、隐私泄露(如摄像头记录数据安全)等风险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对技术产品的接受程度。更重要的是,智慧养老要警惕“技术依赖”,机器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人际关系的情感联结,不可过度依赖科技而失去温度。因此,要明确智慧养老的核心是“科技辅助人”而非“科技代替人”。通过“人机协作”,机器狗负责药品配送、服药提醒等标准化服务,而护工和服务者可以更专注于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情感交流等服务,达到“1+1>2”的效果,才是养老服务的应有之义。
杭州“机器狗上岗养老社区”的范例启示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既需要技术创新的“硬实力”,也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软支撑”。未来,随着更多智能化设备融入养老场景,如何在效率与温情、便捷与隐私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全社会共同的课题。只有让科技始终围绕老年人的需求发展,才能做好更具温度的养老服务。
来源:红网
作者:贾蕊宁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