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铁为救人破例临停:在速度与温度间找寻平衡

来源:红网 作者:颜凝瑞 编辑:刘经纶 2025-03-04 20:30:05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颜凝瑞(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 G2985次列车上,列车长巡视车厢时发现一名老人状态异常,途中出现呕吐、吐血症状,情况危急。广播寻医无果后,列车长立刻联系最近的车站临时停车,并通知120急救人员。最终,在多方协助下,老人被快速送医救治,目前已无大碍。(3月4日央视新闻

高铁运行对时间把握十分精准,临时停靠可能引发后续班次延误、调度混乱甚至经济损失。然而,G2985次事件中,铁路部门仅用3分钟便完成停靠审批,车站清空通道、急救车提前待命,展现了“铁规”与“人性”的平衡。这背后反映的是铁路应急机制的成熟与完善:预案启动、跨部门协同、乘客配合缺一不可。正如列车长所言:“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向来不是一句空话。

此次救援的成功,不仅是铁路系统的单兵作战,更是一次社会力量的集体响应。乘客主动协助、医护人员远程指导、120无缝对接,甚至网友的声援,共同构建了“车厢-站台-医院”的急救链。这种协同机制揭示了一个深层命题:现代交通系统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者,更应成为社会应急网络的节点。当列车变身为“移动急救站”,每位乘客都可能成为生命接力中的一环。

事件中,老人术后乘车的风险未被提前预判,也表明特殊旅客服务流程中存在盲点。类似的例子,比如2024年10月24日,在河南信阳,一名61岁的乘客在G868次高铁上突发心脏病。危急时刻,列车长马上联系调度,车上的医生、旅客紧急施救,经过各方高效协调,列车在信阳东站临时停靠一分钟,众人将男子送往医院治疗。铁路系统虽具备应急能力,但若能在购票时集成健康申报、智能监测设备预警,或为高危旅客提供“医疗随行”服务,或可更早规避风险。如何让救援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护”,值得成为旅客服务过程中一个有待探讨的命题。

中国高铁曾以“里程”和“时速”定义成就,而此次事件提供了一个新维度——如何以“生命响应速度”衡量服务质量。网友点赞“为生命让路的中国速度”,实质是对公共服务本质的追问:当“准时率”与“存活率”冲突时,后者理应成为更高优先级。

G2985次临停事件,与其说是对规则的突破,不如说是对“时间”价值的重估。当社会为抢救一名老人让渡“效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弹性,更是文明的内核:速度终会迭代,唯有人性化的温度永远存在。

来源:红网

作者:颜凝瑞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7/96/147490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