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中国足协球员自荐系统”日前在中国足协官网正式上线,所有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的球员均可在自荐系统注册并进行自荐。构建一个更开放、公平且可持续的足球人才选拔生态,无疑是所有人的期待。(3月2日 《中国体育报》)
此消息一经公布,便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有不少网友对中国足协此次创新足球人才选拔机制表示高度赞扬,他们认为此举能够进一步畅通足球人才选拔通道,拓宽足球人才选拔渠道,有效防止选材腐败现象。但也有少部分网友对足协能否良好运行这一选材机制持怀疑态度,更有甚者,认为足协推出球员自荐系统是在搞形式主义,其目的是足协用来“甩锅”、推责的。他们在相关评论区下公开表示,“足协已经烂透了,他们所组织的选材活动根本挑不出好苗子。”
据中国足协官方表示,创建“足协球员自荐系统”的实质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足球人才发展的需要。其全套选拔流程的科学性经过了专业人士的论证分析,完全符合现代足球人才选拔的标准。
然而,足协此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举措,为何会遭受如此大的质疑?其实细看这些质疑的言论,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分网友并非是针对该举措本身,而是带着偏见与“有色眼镜”,盲从般地抨击中国足协及其工作人员。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了中国足协在群众中缺乏公信力。
中国足协公信力缺失的根源,主要源于中国足球的社会满意度长期处于低位。这不单是由中国足球近十来年在各大赛事上的低迷成绩所导致的,更多方面的原因得归结于国内足球生态让国内球迷深感失望。“假赌黑”风波的频发、众多足协高层的“落马”,早已让中国足协陷入到了“信任危机”。当中国足协丧失了广大球迷与球员的信任后,所造成的恶果便是赛事上座人数与转播收视率下降。若是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以“球员自荐系统”为代表的足协选材机制或将沦为“摆设”。
综上来看,提振中国足协公信力将直接影响到足协选材机制的正常运转。笔者根据当前国情以及国外的相关案例,总结出以下建议:首先,落实好前期选材工作,做好成果宣传。竞技体育的底层宣传逻辑还是“唯成绩论”,优异的成绩自然能重新收获球员与球迷的信任。中国足协应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材流程,确保选拔出的球员具备真正的实力,并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广泛宣传选材成果,重塑公众对足协的信任。其次,改革内部机制和优化管理。集思广益来增强足协重大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辅以严格的全流程监督,开放申诉渠道,制定好相关的事后追责制度。通过内部机制的改革,确保选材过程的公平公正,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最后,强化社会监督和参与。通过公开征集社会监督员,推行公开评议制度,接受外界的监督与评价,保障全流程公开透明。社会监督的引入不仅能增强选材机制的透明度,还能提升公众对足协的信任度。
“中国足协球员自荐系统”的推出,表明了一种更加积极地推进改革的态度,同时也是对广大关注中国足球事业的公众的积极回应。若该机制能够充分发挥足球人才选拔效能,不仅能极大丰富中国足球的人才储备,更将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新“里程碑”。
然而,要实现选材效能的最大化,提振中国足协的公信力是关键。只有通过透明的选材流程、科学的内部管理和广泛的社会监督,中国足协才能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推动中国足球事业的健康发展。未来,中国足协应继续深化改革,确保选材机制的公平公正,为中国足球的崛起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