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骗子开始“叠马甲”,我们如何避免社会“信任危机”?

来源:红网 作者:李恬 编辑:吴海刚 2025-04-16 22:34:40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李恬(山西大学)

近日,有部分群众反映收到了领取“五险一金补贴”的通知。该通知声称符合“要求”的员工均有资格申请“五险一金补贴”,但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信息认证及补齐工作,逾期未办理者将无法享受补贴。扫描通知下方二维码,即可在“财政部网站”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从未面向普通群众发放过所谓的“五险一金补贴”,该通知为不实信息且涉嫌诈骗,网站也是假冒的,千万别信!(4月14日 《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诈骗分子的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花样”。除了伪装成“熟人”或“许久不联系的外地亲朋”外,有不少诈骗分子披上“客服”“工作人员”的外衣,扛着“官方”的大旗,实行诈骗。防诈知识大家没少学,但为何在我们已经“小心小心再小心”的情况下,仍然有人被骗?

被骗的人并不是因为“不够聪明”没能识破骗术,而是因为对“伪官方身份”的错信。前不久,清华大学一教师险些被伪装成“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的骗子诈骗;“银联会议”APP并非“中国银联”产品,却有人因相似字眼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航空公司客服报出你的个人信息与航班信息,说退改签可理赔,结果却是骗子……受害者往往出于对骗子套用的“官方身份”的信任而放松警惕,因此忽略了一些可疑的细节,导致被骗。

当前出现的多种诈骗案例在警示我们,仅是“个人预防”已经不足以保障个人财产安全。面对不断“换马甲”的诈骗分子,国家反诈中心快速揭开不法分子的伪装,警示大众。如不久前发布的《警惕!新型社保诈骗》短视频,提醒大家诈骗分子假借官方身份实行诈骗的方式。此外,各大媒体也积极宣传新型诈骗方式,揭露不法分子行径。

但只是发现新型诈骗手段后揭露,仍然会有许多人因为信息差无法及时提高警惕。针对不法分子假借官方身份实行诈骗的方式,笔者认为,社会还有加强防御的空间。

首先,各公司官方及政府机构应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同时加强对客户、群众的信息保护,尽量避免信息泄露。其次,网站审核部门应加强对网站的审核,尤其是名称与官方网站相似甚至相同的网站。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名称与官方机构完全相同的网站,无论后缀如何,几乎无法通过审核。但可能有境外注册商在绕过备案的情况下获取域名,因此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网站管理。最后,个人应多关注防诈官方平台,涉及大额转账及隐私信息输入的情况要小心求证,必要时寻求警方帮助。

在社会中,信任是连接人与人的重要桥梁。在诈骗分子假借各类身份实施诈骗的现象下,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将不法分子可钻的空子缩到最小,避免社会“信任危机”。

来源:红网

作者:李恬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50/148780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