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馨(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苏州马拉松“方便门”事件引发了大众的热议。针对个别参赛者当街小便的不文明行为,中国田径协会对涉事10人处以3年禁赛,并取消2026年苏州马拉松赛事认证资格的处罚。这一处罚决定,既是对这些人低俗行为的惩戒,也为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马拉松赛事敲响了文明管理的警钟。
马拉松赛事作为展示城市形象、凝聚社会团结活力的重要窗口,本应是竞技精神与现代社会文明交相辉映的重要舞台,但此次事件中的10名涉事人员却凭“一己之力”破坏了它。涉事人员为了自己的便利而破坏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不仅让体育竞争变得毫无尊严,还无情地践踏了筹备数月的筹备方们和比赛者们的心血。正如田协通报中提到的那样,此类行为对“中国马拉松形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其代价之重远超个人形象好坏的范畴,甚至会影响到赛事公信力与整座城市的形象。
此次事件暴露出了马拉松赛事背后的多重问题。就参赛者来说,一部分人把低俗当“个性”,随意在公共区域进行不文明行为,漠视赛事纪律,也忽略自己作为城市公民的基本素质;就组织方而言,尽管赛事规模庞大、管理难度高,但基础设施的细节疏漏,比如厕所布局的不合理、引导标识的不清晰,这些问题在客观因素上为不文明行为提供了“借口”。个别人员的侥幸心理与组织方的粗糙管理让赛事的文明底色被无情地撕碎。从更深层次看,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激增,但部分赛事盲目追求“大而全”,忽视了相应的配套服务和管理,导致参赛者素养参差不齐、管理漏洞也频频出现。若放任这种“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发展模式,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参赛体验,更可能让马拉松赛事形象大打折扣。
想要化解这一困局,需要建立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赛事组织者应该更科学规划厕所点位,在加强赛道巡查的同时对参赛者进行文明提示,以科学、人性化的方式来制止和减少不文明行为;监管部门也需要建立更严格的监管体系,将参赛者信用纳入参赛资格考核标准,倒逼参赛者自觉遵守文明规则;跑者群体更应该强化自我文明意识,深刻认识个人行为与整个赛事、城市形象的紧密联系,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只有将组织、监管和个人的每一环节都做到位,让文明贯穿赛事的全过程,才能让马拉松赛事成为竞技精神与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中国田协的“重罚”并非终点,而是整顿马拉松赛事乱象的起点,它不仅传递了对不文明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更是对马拉松赛事今后发展的一种期待。当每一位参赛者都遵守文明道德,每一位赛事组织者都将文明贯穿活动始终,马拉松赛事才能回归体育精神与城市文化交融的本真。
来源:红网
作者:黎馨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