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好(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乘客频繁辱骂邻座乘客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画面中当事人激烈的言辞通过镜头直击人心,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最终涉事男子因违法行为被依法行拘。(4月21日 《中国青年报》)
从“高铁霸座”时的蛮横争吵到“地铁打人”时的肢体冲突,类似的“吵架”短视频总能在短时间内引爆网络,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这些剧情不断上演的背后,折射出当下网络传播生态的深层问题——情绪传播正在超越事实本身,而媒体在其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短视频平台依赖“3秒留存”法则,冲突画面因具有高刺激性,天然适配算法偏好。当事人激烈的言辞、大幅度的肢体动作,精准抓住了“吃瓜群众”的眼球。研究显示,愤怒情绪内容的分享率是中性内容的数倍,远超理性讨论帖。经过二次创作的内容,即便普遍“打码”,却往往更强化事件中的情绪部分,进一步点燃公众的“情绪引擎”。这种传播模式下,复杂事件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真相让位于“高光时刻”。多数视频仅截取冲突片段,未呈现事件全貌,导致受众产生认知偏差,碎片化传播的弊端显露无遗。如北京地铁这一事件,在网络传播初期,大量传播的视频多聚焦于辱骂瞬间,而事件起因、双方沟通细节等关键信息却鲜少呈现,使得公众在情绪驱动下急于站队,却忽略了对事实全貌的探寻。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为了博眼球、引流量,刻意制造虚拟冲突。如某平台账号为博取同情、吸引流量,摆拍在家中被男子“殴打”的视频,并在直播时谎称被前夫家暴已报警。这类引发公众愤怒情绪,形成“病毒式”情绪传播链。这种“道德狂欢”看似凝聚了正义感,实则容易导致群体对立,让舆论场偏离理性讨论的轨道。
面对这样的舆论生态,媒体面临着抢发压力与核实缺失的关键矛盾。在短视频时代的舆论治理中,媒体不能缺位,更应发挥关键引导作用。相较于制作煽动情绪的冲突事件新闻,媒体更需要在后续报道中与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共同维护信息的真实性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像北京地铁乘客被行拘这一事件,媒体在跟进报道时,不应只聚焦于冲突画面的传播,更应深挖事件背后的原因,呈现完整的事件经过,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避免情绪过度渲染。
来源:红网
作者:宋好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