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5岁程序员脑干出血:“拿命换钱”背后的时代隐忧

来源:红网 作者:蒋巍 编辑:吴海刚 2025-04-24 22:31:56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蒋巍(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杭州一位35岁的程序员吴先生,因长期凌晨一两点入睡、早上7点起床,突发脑干出血5毫升,昏迷15天,在ICU抢救28天。劫后余生的他,虽恢复了约70%,却可能再也无法完全康复,不仅职业生涯中断,家庭也陷入经济困境。(4月24日 《新民晚报》)

这一事件,宛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无数在“拿命换钱”道路上狂奔的人们,也引发了我们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度反思。从吴先生的经历看,表面上是个人不良作息导致的健康悲剧,实则暗藏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当下,职场竞争异常激烈,“内卷”无处不在。以程序员群体为例,技术迭代日新月异,项目工期紧张,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吴先生所在的创业型公司,面临效益压力,裁员阴影笼罩,员工们为了保住工作、获得晋升,只能拼命投入时间和精力,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在这种环境下,熬夜加班被视为努力和敬业的表现,“996”甚至“007”的工作模式屡见不鲜,健康被悄然忽视。

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带来了高薪诱惑,也催生了畸形的职场文化。行业对人才的高要求,使得从业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技能,业余时间被大量压缩;他们认为,只有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才能在行业中立足,却不知身体已在不知不觉中被透支。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生活成本不断攀升。35岁的吴先生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房贷、教育、生活开销等压力如山,迫使他不敢停下脚步,即便身体发出警报,也只能咬牙坚持。这种为了物质保障而牺牲健康的无奈,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性。

当我们把目光放远,会发现这一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因过度劳累、熬夜引发的健康危机频频见诸报端。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需要正视的问题。

这一事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健康是人生的基石,失去健康,一切都将归零。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优化管理模式,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推行弹性工作制,尊重员工的休息权利,摒弃过度加班的文化,配置人体工学设备,定期组织健康筛查。政府部门需加强劳动法规的监管力度,拓宽职业健康监测范围,探索“过劳”相关工伤认定标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应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健康科普,如推广“黄金睡眠时段”,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打破“拿命换钱”的错误认知。

吴先生在劫后余生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是让自己开心、活得自由。他的经历,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警示。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能迷失在追逐物质的道路上,而应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关爱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毕竟,生命的厚度,从来不是用金钱和忙碌来衡量的。

来源:红网

作者:蒋巍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8/149033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