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洋(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浙江省安吉县五年级学生金陈乐因纠正浙江省非遗馆展陈中的错别字,收到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的亲笔回信。这一事件引发热议,不仅展现了青少年求真务实的精神,更体现了政府部门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与担当。从学生到官员,双方的互动恰是文化传承中“质疑”与“回应”的生动写照,值得称道。 (5月19日 《人民日报》)
五年级学生金陈乐在参观中发现戏曲介绍区“手又腰”表述存疑,他并未止步于困惑,而是主动查阅资料,确认正确应为“手叉腰”。这一细节背后,是青少年难能可贵的探究精神。正如班主任所言,他“遇到问题总想弄个明白”,这种好奇心与责任感,正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更令人欣慰的是,在父亲的鼓励下,他选择写信反映问题,将个人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网友评价“勇于质疑、积极求真,未来可期”,恰是对这种精神的精准注解。
面对小学生的“挑刺”,浙江省文旅厅的回应堪称典范。厅长陈广胜不仅亲笔致谢,还迅速安排纠错,并邀请金陈乐一家重游非遗馆。这一举动传递出明确信号:文化传承容不得半点马虎,公众监督是提升品质的重要助力。文旅厅办公室负责人更直言,欢迎社会各界“找茬挑刺”,尤其鼓励青少年参与探讨。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文化场馆不再是单向输出的“权威”,而成为公众共建的“学堂”。
金陈乐事件并非孤例,而是文化传承路上的一个缩影。网友评论提及自己在高中时期也曾写信指出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作品里的错误,之后,很快收到出版社的回信,承认且修正错误并再版,与今日非遗馆的快速纠错形成呼应。这种“质疑—回应—改进”的闭环,正是文化精益求精的基石。青少年在互动中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更愿投身文化探索;政府部门在倾听中完善细节,让文化展示更具公信力。二者合力,方能实现“让文化更好传承”的愿景。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刻板的照本宣科,而是动态的对话与精进。金陈乐的质疑与文旅厅的回应,为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唯有以少年之勇气叩问传统,以政府之谦逊守护细节,文化瑰宝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历久弥新。这样的故事越多,文化的根便扎得越深,未来也越值得期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黄建洋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