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若嫣(华南理工大学)
近日,百度地图导航界面的车道上出现某饮料品牌的广告,引发用户的不满,被戏称为“焊死在路面上的广告”。5月9日,记者联系百度地图官方客服,工作人员称:“非常抱歉给用户带来了不便,会有专员跟进处理。”(5月10日 红星新闻)
当驾驶者凝视导航界面寻找转向箭头时,屏幕上导航软件的虚拟路面却突然浮现醒目广告。这些不合时宜的信息如同数字时代的牛皮癣,不仅遮蔽了关键路况信息,更是罔顾公共安全。
从用户体验看,这类广告的侵入性极大影响行车安全。在行驶过程中,短暂的分神极有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强行植入的广告如同电子路障,具有安全隐患。导航工具的核心功能本是指明行车方向,便利车主出行。然而,若平台与企业将用户视为待收割的数字资产,技术便从服务工具异化为安全隐患。
从法律维度审视,这场商业冒险已触碰监管红线。《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而导航界面作为驾驶信息传递的核心渠道,其广告投放显然与“保障行车安全”的公共秩序相悖。更值得警惕的是,头部企业的“破窗效应”可能引发行业效仿,最终使得导航软件上的醒目广告野蛮生长。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对企业而言,探索低干扰广告投放模式,远比在导航界面“焊广告”更具可持续性;对监管部门而言,亟需出台导航类应用广告投放细则,明确禁止在车道指引、路口提示等关键区域植入商业信息;而用户更应强化权利意识,通过曝光、投诉等途径捍卫安全底线。
驾驶安全从来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商业筹码,公众安全不应被置于风险境地。导航软件的每一次商业化试探,都必须以守护生命安全为绝对前提——毕竟,驾驶舱里的每一次分神都可能致命,而商业利益永远不该成为道路上的隐形红绿灯。
来源:红网
作者:秦若嫣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