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开瓶盖索费”短视频引争议:谁在消费社会善意?

来源:红网 作者:刘露瑶 编辑:吴海刚 2025-05-11 20:53:33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刘露瑶(浙江万里学院)

近年,“恶作剧”类视频成为不少短视频创作者选择的赛道。然而,这类看似搞笑幽默的视频,却有很多内容让网友感觉不适。比如“找路人拧瓶盖后要钱”这类视频,被不少网友斥责拿穷人、老人寻开心。5月10日,有短视频平台客服建议,网友看到类似视频可进行举报,会有专人进行核实处理。(5月10日 极目新闻)

一瓶未开封的饮料,一句“手不方便”的求助,一场精心策划的“开瓶盖索费”闹剧,让“开瓶盖索费”类视频成为舆论焦点。近日,某平台博主以“大学生创业”为名,骗取路人帮助开瓶盖后,强行索要10元费用,并拍摄视频,相关视频引发舆论声讨。这场闹剧不仅撕开了部分创作者道德失范的遮羞布,更暴露了短视频行业为追逐流量不择手段的畸形生态。此类行为将无辜路人的善良作为牟利工具,把娱乐建立在他人的窘迫之上,同时折射出短视频行业“野蛮生长”背后的隐忧。

在短视频平台上,“恶作剧”是一种常见的创作形式,是让人轻松幽默的代名词。早期的整蛊视频多以朋友、家人为对象,通过被整蛊对象的夸张反应制造笑点。但近年来,这类“恶作剧文化”逐渐走偏,把“整人”逐渐变成“伤人”。有些创作者开始将镜头对准陌生人,尤其是老人、农民工等防备心较弱的群体。在此次的“开瓶盖索费”事件中,博主利用路人的善意设下陷阱,当老人好心帮忙打开瓶盖后,一句“这瓶饮料卖10元”的索费要求,刻意放大他们的慌乱反应,瞬间将温情转化为尴尬甚至冲突。

这种“幽默”为何让人笑不出来?关键在于其本质是对弱势群体的剥削。视频中,老人手足无措的表情、试图争辩却无法应对镜头的窘迫,都被刻意剪辑成“搞笑素材”。博主以“测试人性”“大学生创业实践”为挡箭牌,实则将他人尊严当作流量的垫脚石。正如网友评论:“这不是幽默,是霸凌,毫无底线

部分博主本着“争议即流量,黑红也是红”的法则。他们发现,越是挑战伦理的内容,越容易引发讨论。以“开瓶盖恶作剧索要费用”为例,同类视频在平台上能轻易搜索到数十个账号的不同版本。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推荐机制正在加剧乱象,用户只要点开过一个争议视频,就会被持续推送类似内容。这种“负面内容螺旋”让越出格的内容获得越多曝光,形成“骂声越大,流量越高”的畸形生态。

公众在这场闹剧中扮演着矛盾角色。许多人一边批评视频“缺德”,一边忍不住点击观看。这种带有“冲突”“反转”标签视频的完播率往往比普通内容更高,进一步刺激创作者铤而走险。网友的每一次停留、点赞,都在无形中为恶俗内容“投票”。当刷到低俗恶搞视频,网友除了举报,更应克制“看热闹”心态。当一个视频的点赞、转发量下降时,算法自然会减少推荐。

流量不是创作的唯一答案。真正打动人的内容,往往源于对普通人的尊重与共情。例如,博主“蔡昀恩”记录99岁奶奶的日常生活,用“吃火锅”“玩魔方”等温馨片段获赞千万;自媒体博主“小亿乱拍大片”,将格莱美慢镜头对准普通劳动人民,致敬每一位奋斗的劳动者。这些案例统一也证明:真诚比套路更持久,善意比冲突更动人。

“开瓶盖索费”争议其实也是一面镜子,当博主们沉迷于制造冲突、收割流量时,是否想过这些视频对社会信任的侵蚀?当老人因害怕被戏弄而拒绝帮助陌生人,当普通人面对镜头时第一反应是警惕而非微笑,这种“娱乐”的代价是否太过沉重?

短视频的初衷本是“记录美好生活”,而非“制造人性陷阱”。尊重镜头前的每一个人,才是内容创作的底线。唯有如此,方能让短视频回归“记录美好”的初心,而非撕裂社会信任的利刃。

来源:红网

作者:刘露瑶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55/149471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