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5月11日,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在工作中发现某自媒体账号发布信息称该账号博主“于2025年5月10日晚23时在成都自杀去世,账号已交由亲友管理”该账号在评论区发布“对方想要勒索130w人民币……人已经被逼死了”等信息,引发社会关注。经警方查明,孙某因一时冲动,故意编造“自杀离世”虚假信息发布至网络,并冒充亲友在评论区自导自演跟评,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孙某的行为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公安机关已依法立案调查。(5月13日 中国网)
孙某的表演堪称“精准拿捏”了网络时代的痛点。她虚构的“被逼自杀”剧情,集合了弱势处境、网络暴力、巨额勒索等刺激性元素,瞬间触发公众的共情本能。然而,当警方跨省揭穿谎言时,暴露的不仅是其拙劣的演技,更是部分网红对社会信任体系的野蛮开采。这种为流量不惜消费生死议题的行为,与“吃人血馒头”何异?更讽刺的是,所谓的“勒索”竟是她遭遇网络骂战后的自说自话——将普通纠纷升级成刑事案,把网络对线包装成生死抉择,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诈骗。
这场闹剧的破坏力远超想象。它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公众对真实弱势群体的善意。当“反转”成为常态,下一次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发声时,谁还敢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类似孙某的网络自导自演行为,消耗的不仅是自己的信誉,更是社会互助的毛细血管。更可怕的是,这种“虚假闹剧”的成功经验可能被模仿:如果编造悲剧能轻松收割百万流量,而代价仅是“立案调查”,谁能保证不会有后来者“优化剧本”、铤而走险?
平台与监管的“慢性病”在此次事件中同样显露无遗。孙某的账号能在“死亡宣告”后继续由“亲友”(实为本人)操控评论,暴露了平台身份核验的形同虚设。而警方跨省办案的效率,反衬出平台审核机制的滞后——若平台能在异常登录时,及时启用更严格的身份验证,如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或许就能在早期发现异常,减少公共资源的额外投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此类行为通常仅处拘留或罚款,但其所造成的社会信任损耗却是难以估量的。或许可以进一步探讨,通过完善法律责任体系,适当提高虚构公共事件的违法成本,例如增加民事赔偿责任等,以此强化法律的警示作用。
要剪断这条“谎言-流量-利益”的链条,必须打出组合拳。平台需升级技术防线,对“生死爆料”类内容实施实名认证+人工复核双保险;监管部门应探索“黑名单”制度,对恶意造谣者永久禁言并纳入征信;而作为普通网民,或许该学会“让子弹飞一会儿”——在情绪沸腾前先问一句:“证据呢?”毕竟,当观众不再轻易为某些“网络表演”买单,演员自然就会退场。当编造悲剧成了流量密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狼来了”游戏的受害者。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