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田(云南财经大学)
5月12日,广州增城区一家即将开业的饮品店因取名“警茶”引发争议。视频显示,该店招牌为白底蓝字“警茶”二字,玻璃上贴有身着蓝色制服、手持饮品的卡通人物,与警察制服高度相似。事件曝光后,广州市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介入核查,目前该门店已拆除店铺招牌。(5月13日 《扬子晚报》)
当“警茶”二字以谐音包装进入商业领域,其反映出的是流量时代,企业将象征公共权威的符号作为流量密码,为博人眼球而不惜违背法律规定和行业道德的行为,这是对是社会公众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警察形象权威性的不尊重。
商家以“警茶”命名并使用警察制服卡通图案作为招牌,目的在于吸引流量,然而,其背后的风险往往被流量红利所掩盖。“警茶”命名不仅可能误导消费者,更可能损害警察群体的形象权威性。同时,此类事件更暴露出部分企业“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部分商家为博眼球,随意使用一些具有歧义的创意素材,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可能错误的引导消费者,更可能对品牌声誉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在此事件中,商家将具有公共权威属性的“警察”符号与商业利益直接挂钩。尽管商家以谐音梗包装,试图通过语言游戏规避法律风险,但搭配制服卡通图案的行为,本质上模糊了公共符号与商业利益的界限。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在企业名称当中不得使用或变相使用党政军机关名称、简称、特定称谓,其名称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或者可能有其他不良影响,以及企业名称不得有可能使公众受骗或产生误解的情形,而“警茶”二字显然与“警察”存在高度关联性,极易引发公众误解。
增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此次事件中的回应称“取名可以”,但要求拆除卡通图案以“避免误解”,但最终结果是商家自行拆除招牌。若名称本身无害,为何需要拆除图案?若名称隐含误导,为何不直接禁止?部分商家通过文字游戏规避法律审查,而监管部门的审查并不彻底,这不仅削弱了法律的威慑力,更可能纵容商家对法律红线的试探。如何建立事前审查机制,对谐音命名进行语义关联性的分析,成为急需解决的监管难题。
如何在创意与合规间找到平衡?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企业责任的思考重点。首先,法律层面需细化并明确谐音命名与公共符号的关联性审查标准,避免“警茶”式擦边球行为。其次,监管部门应建立事前审查机制,及时处理相关违规行为。此外,企业需意识到,用不恰当的谐音梗命名不仅涉及法律风险,更关乎社会责任,商家在追求创意时,应恪守法律底线与道德,避免“流量至上”的营销模式。
当不恰当的谐音梗沦为流量密码,法律与伦理的双重约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法律完善、监管强化与企业自觉的协同,才能让商业创意回归合法合规的轨道。
来源:红网
作者:叶田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