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紫颖(长沙理工大学)
来自福建的刘先生称其购买的纸尿裤中发现针头,其母亲胡女士将相关视频发布后引发关注。涉事商家则向澎湃新闻答复称自家产品不可能有此种情况,怀疑买家存在诽谤行为,并称已向警方报案。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5月23日 澎湃新闻)
这场事件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在将自媒体平台视为“维权平台”。当传统投诉渠道无法满足需求时,一段视频、一条帖子就可能成为撬动企业回应的杠杆。这种转变既体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维权便利,也暴露出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深层问题。
自媒体平台正在重塑消费者维权的方式与效果。在纸尿裤藏针事件中,胡女士的视频获得了185.6万浏览量,这种传播力远超任何传统投诉渠道。现实中,从“星巴克咖啡杯里喝出蟑螂”到“火锅店吃出塑料片”,越来越多的消费纠纷通过短视频平台进入公众视野。这种“阳光维权”模式具有三重积极意义:对消费者而言,降低了维权成本,提升了议价能力;对企业而言,形成了更直接的质量监督压力;对监管部门而言,则获得了更丰富的市场信息源。当每一个消费者都可能成为“质检员”,市场环境自然趋向透明。
然而,这种维权方式也面临着“流量异化”的风险。部分维权视频为了博取关注刻意夸大事实,甚至不惜制造虚假内容。例如,2024年3月,菏泽一男子在短视频平台污蔑饭店的牛肉汤有屎,商家立马报警,后经调查发现其账号还发布了大量侮辱其他人和事件的作品。在算法推荐机制下,极端案例往往获得不成比例的传播,可能造成公众对某一行业或品牌的“误判”,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效应会伤及无辜企业。
构建健康的市场监督生态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电商平台应当升级反馈机制,建立快捷高效的纠纷调解通道,让消费者的声音不必通过“上热搜”才能被听见。监管部门可考虑与主流平台合作,开设官方维权账号,及时介入热点消费纠纷。媒体则应秉持客观原则,避免在事实不清时进行倾向性报道。对于消费者而言,维权时需注意保存证据,平衡好“曝光”与“侵权”的界限。正如纸尿裤事件所展现的,在警方调查结论出炉前,任何单方面指控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自媒体赋权下的新型消费维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肯定其推动市场净化的积极作用,也需警惕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一个理想的状态是:专业质检、行政监管、企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各司其职,形成多元共治的质量监督网络。只有当消费者相信通过正规渠道也能获得公正对待时,他们才不必将所有希望寄托在“上热搜”上。纸尿裤里的针头终会水落石出,但如何构建更成熟的消费维权机制,却是这场风波留给我们更深层的思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凌紫颖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