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禹润(南京林业大学)
文旅产业近年来持续成为社会热议焦点。各地为抢占旅游市场,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不仅催生出一批网红城市,更让多位文旅局长凭借特色推介走红网络。在这场文旅“出圈”竞赛中,服务创新与形象塑造成为各地竞争的关键赛道。
这个“五一”假期,又有一位局长走红。湖北恩施州宣恩县假期酒店爆满,游客订不到房间便求助文旅局,文旅局局长将4人带回家免费住宿。据报道,还有30多位游客住进当地居民家中。
事件本身无可厚非,局长的做法也确实充满温度。但笔者认为,“暖心服务”虽好,也应当有界限,有温度更要有尺度。这其实涉及公共服务的边界问题和城市旅游治理逻辑的偏差。
在这个假期里,政府或景区热心服务游客的现象频现:开放政府停车位、食堂;撒蛤蜊为游客提供情绪价值等。这些做法并无太大争议,因为它们都有一定尺度——政府食堂虽开放,但并非提供免费餐饮。然而,若将文旅局长个人的善意行为,由官方刻意放大为城市服务标杆,可能向公众传递错误信号,过分抬高游客预期。同时,把偶发个案包装成解决方案,容易掩盖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事实。正是因为住宿供给不足,合理的应急措施有限,才会“出此下策”。
过度“宠客”,也容易引发游客群体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在此次“住进局长家”事件中,“据悉还有30多位游客住进当地居民家”,但并不清楚当地居民是否真心愿意。以往,一些景区对本地人免费、对外地人收费的做法遭人诟病;如今,资源似乎又过度向游客倾斜。节假日期间,景区周边公共资源与游客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而部分政策的双重标准,可能激化“游客优先”与居民权益间的矛盾。此外,此种举措还存在不可持续的成本压力。例如,政府为吸引游客过度补贴,可能加重财政负担;节假日临时抽调公职人员充当志愿者,不仅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还会造成人力透支。
旅游城市将游客“捧上神坛”,本质上是对短期流量与数据的焦虑。但这种做法牺牲了文旅的可持续性,不利于其长远稳定发展。
总之,文旅宣传应避免鼓吹“过度牺牲式服务”,转而宣传可复制的制度创新;同时,要引导公众理性认知,明白暖心服务应有边界,不能要求从业者无限让渡私人权益。真正的“宠客”不靠个案,而应依靠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透明的市场规则,以及有限但高效的政府干预来实现。服务的“温度”,必须以制度的“厚度”为基石。
来源:红网
作者:朱禹润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