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雨(湖南女子学院)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的黑话烂梗屡禁不止。“栓Q”“你个老六”“尊嘟假嘟”等各种谐音、烂梗在网络上快速传播。据媒体报道,许多网络黑话烂梗已不知不觉渗透校园,在青少年中口口相传,甚至被写入试卷里,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规范使用汉字。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不可否认,一些网络用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让沟通变得生动而有趣。然而,还有一些过度歪曲、低俗恶意、带着攻击性和讽刺意味的网络用语成为了“网络烂梗”,尤其对青少年群体,传递了很多负面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网络语言本无原罪,我们欢迎那些充满趣味、活泼生动的网言网语,但对恶俗烂梗必须坚决说不。
青少年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在此阶段,规范、优美的语言文字能为他们搭建起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稳固桥梁,然而黑话烂梗犹如“精神鸦片”,悄然间对青少年的语言审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如今,不少青少年开口便是“栓Q”“绝绝子”“芭比Q了”这类简单、随意的话语。这些词汇虽能在特定情境下带来短暂的娱乐效果,但从长远看,这极大地限制了青少年的语言表达。当他们习惯用这寥寥几个词汇应对各种交流场景时,就会逐渐放弃对精妙、准确词汇的探寻。以作文写作为例,曾经孩子们在描绘自然美景时,会引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优美的诗文,而现在部分学生却只能用“yyds(永远的神)”来形容,词汇的单调与匮乏暴露无遗,对语言文字丰富表现力的感知也愈发迟钝,难以领略汉语在音韵、意境、修辞等多方面的美感。
青少年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其生活、学习与社交已深度融入数字环境,因此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遏制青少年黑话烂梗泛滥现象,是家庭、学校、互联网平台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用规范语言与孩子对话,不能放任他们沉迷网络上的“梗文化”,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而非盲目跟风,复制流行;学校可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系统地教导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优劣,组织经典诵读、演讲比赛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优秀语言文化的魅力,提升他们的语言审美能力。同时强化校园文化环境管理,对校园内传播不良黑话烂梗的行为及时引导和纠正;互联网平台更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内容审核上加大人力与技术投入,对含有低俗、不良黑话烂梗的内容严格限制传播或予以下架处理。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黑话烂梗相关内容的推送,优先推荐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知识的优质内容。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力量在于传承文明,而非复制流行。若人人都只会用“绝绝子”这类单调的词汇表达赞美,沉浸在那三秒的流量狂欢中,而丢掉了汉语的千年底蕴,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守护青少年的语言世界就是在守护中华民族精神的根脉,别让黑话烂梗“带偏”青少年,唯有社会各界拧成一股绳,将治理黑话烂梗的决心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让青少年摆脱低俗语言的桎梏,重新拥抱文字之美。
来源:红网
作者:赵倩雨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