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式“修学游”的症结在哪里?

来源:红网 作者:刘艳秋 编辑:易木 2013-08-12 00:00:50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7日上午,北京大学东南门,大人与孩子们挤得水泄不通,就像北京上班高峰时挤地铁的人群一样。阳光并不强烈,但毕竟是酷暑时节,大人与孩子们都是满头大汗,甚至汗水湿透衣背,他们拥挤着一点点向前移动,想早一点进入北京大学的校园。(8月11日燕赵都市网)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称,来京修学游一般是5天,但真正游览学校的时间最多半天,且仅两成的团队能进入北大、清华,多数只是在校外转一圈。有不少家长也反映,一些号称体验大学生活方式的国外游学,实际不过是走马观花般参观了学校大门,连教室与图书馆都没进。
  
  可以说,现在国内市场上存在的所谓“修学游”,大多是打着“学”的旗号,以吸引家长眼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游不学”成了中国式修学游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很多参加游学回来的孩子表示学到的知识并不多。
  
  修学游本是为了让人开阔眼界,学习知识。国外不少孩子到了假期,都会找一个国度、一个地区,去学一种技能。比如日本规定,小学到大学都必须完成在本国或国外的修学旅行。在神户的地震纪念馆,参加修学游的孩子们不仅能通过高科技体验地震的景象,还学会了如何避难和救援。为何我国的许多孩子,要么鲜少听闻修学游,要么只游不学?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表示,与国外相比,国内修学游不太成熟。修学游如果非学校组织,需家长陪同,可家长与孩子的假期不同步,使得修学游难以成行;而不少贫困家庭实在难以承担修学游的费用。最重要的是,中小学生出游,安全如何得到保障?此外,没有统一的管理,修学游市场难免鱼龙混杂,个别企业得以钻了空子,打着“学”的名头谋取暴利。
  
  所有这些,都需要有制度的引领。我国在今年年初曾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而政府现在需要做的是细化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政策制度,比如为开发适合中小学生项目的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考虑为学生开设修学游的专门假期……只有这样,才能使修学游的理念不沦为空谈,使修学游的意义落到实处。
  
  修学游需要一步步的完善,但如果缺乏制度的引领,使得修学游沦为商家谋利的“噱头”,这又该是何等的悲哀?
  
  文/刘艳秋

来源:红网

作者:刘艳秋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08/12/31090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