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其傍“十大品牌”不如让品质上档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叶鹏 2013-10-09 00:50:06
时刻新闻
—分享—
  不少消费者在上网了解相关产品品牌信息时,网上各种版本的“十大品牌”,往往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十大品牌”究竟是谁评的?有多少权威性?其背后隐藏怎样猫腻?“记者在北京、济南等地进行了调查。”(10月7日新华网)
  
  一进入商场、超市,种类繁多的行业“十大品牌”、“中国名优产品”,会疯狂的冲击消费者的眼球,让人目不暇接。随着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追逐名牌的意识也在不断争强。如今,是否是行业“名牌”,已经成为消费者挑选商品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现实中许多“名牌”却是名不副实,不过是花数万甚至数十万买来的“奖状”。这样的“名牌”,实际上与当今社会上某些人花钱买假文凭如出一撤,不过是拉大旗扯虎皮,用来忽悠消费者的“工具”而已。
  
  事实上,行业“十大品牌”的“身价”绝对不菲。要获得名牌“金身”,不仅要破费数万的会员费、年费,甚至是直接花费几十万竞标得来。所谓的“十大品牌”,不仅没有标准,更没有监督,实质上就是竞价排名,谁花钱多谁就是排名靠前的“名牌”!
  
  既然这些所谓的“名牌”身价不菲,为何有那么多的厂商愿意为之一掷千金呢?为何还有那么多的机构乐此不疲的制造“名牌”呢?其实还是利益的驱动,因为一旦“名牌”加身,就会让产品有了明星范儿,对消费者产生无穷的购买导向,效益也会自然而然的滚滚而来。当然,部分厂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试想,其它同类产品都傍上“名牌”,对“安分”的产品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故而这些厂商不得不跟进买“名牌”。同时,行业协会等评选机构也可以利用评选名牌的机会“多收三五斗”。厂商和评选机构,一方得名一方逐利,真可谓“双赢”。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即使这些名牌的名头够响,也只能蒙得了一时,蒙不得一世。要真正能吸引消费者“回头”,还要靠好的使用效果形成的“口碑”。事实上,那么多所谓“名牌”之所以,“兴也勃,亡也忽焉”,就是因为只顾“傍名牌”,而不重视产品品质的提升。品质就是生命,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切实把品质做实,才不会让消费者的垂青变成“一锤子买卖”!与其花钱买“名牌”,不如让品质上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使用的那一刻,吸引住消费者挑剔的“眼睛”,产生产品忠诚度,企业就要在“台下”做足功夫,不论是研发、还是制作工艺、客户体验,都要实打实的提升。切忌只会打广告,而没有任何疗效。
  
  文/薛家明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叶鹏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3/10/09/316266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