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学位证脱钩的四六级,为何仍牵动大学生神经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刘经纶 2025-08-16 17:20:51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8月16日,2025年上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CET)成绩公布,各大社交平台上再次掀起“查分热潮”。尽管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明确要求高校不得将四六级成绩与学位授予挂钩,2013年后更多高校跟进调整,但这场考试依然牵动着无数大学生的情绪。为何“脱钩”多年后,四六级仍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关注?究其原因,既有现实考量的驱动,也折射出我国英语教育长期存在的深层问题。

尽管四六级与学位证脱钩,但它在就业和升学中的作用并未减弱,反而成为许多企业和高校筛选人才的“隐形标准”。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知名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要求“四级425分以上”或“六级优先”,甚至部分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的招聘也将四六级成绩纳入筛选条件。这种“证书导向”的招聘模式,使得四六级成为大学生求职的“硬门槛”。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与英语关联度不高的岗位,如行政、销售等,也默认要求四六级成绩。这种现象反映出企业在人才筛选时对标准化考试的依赖,而非实际语言能力的考察。

其次,在考研、保研、出国留学等升学路径中,四六级成绩仍扮演重要角色。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复试时,会将四六级成绩作为英语能力的参考依据;一些留学项目或交换生计划,也要求提供四六级成绩作为语言证明。尽管雅思、托福等国际考试更具权威性,但四六级因其低成本、高普及度,仍是大多数学生的首选。

除了现实需求,四六级的热度还受到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包括教培机构的炒作营销和校园内的观念惯性。四六级考试是校外英语培训机构的重要盈利板块。为了吸引学生报名,某些机构甚至刻意渲染“四六级不过=就业无望”的焦虑,甚至推出“保过班”“高分秘籍”等营销策略。这种商业化的运作,无形中夸大了考试的重要性,使许多学生产生“不考就落后”的心理压力。

尽管“脱钩”政策已调整多年,但部分高校仍存在“四六级与学位证挂钩”的滞后观念。有些院系在评优、奖学金评定中,仍将四六级成绩作为参考指标;甚至个别辅导员或教师会在课堂上暗示“四六级不过影响毕业”。这种模糊的政策执行,让学生对考试的重要性产生误判。

但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四六级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成为大学生活的一种“仪式感”,甚至演变为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在大学环境中,四六级被视为“标配”。当身边同学纷纷报名时,许多学生即便没有明确需求,也会因“怕落后”而跟风报考。这种从众心理使得四六级成为大学生活的“必选项”,而非个人发展的“可选项”。在这样的氛围下,对于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四六级可能会成为其“心结”。多次考试未过的经历,不仅会打击其自信心,还可能引发焦虑情绪。部分学生甚至会陷入“越考不过越要考”的恶性循环,将考试异化为自我证明的“执念”。

四六级热度的背后,是我国英语教育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考试导向与能力培养的脱节。上世纪90年代,高校将英语四级与学位挂钩的做法饱受争议。这种应试导向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为通过考试而学习,却培养出大量“哑巴英语”毕业生的尴尬局面。同时,四六级改革的初衷是让其成为类似雅思、托福的社会化考试,由学生根据需求自主选择。然而,由于就业市场的依赖和高校评价体系的惯性,四六级仍未能完全摆脱“强制色彩”。真正的改革,不仅需要政策调整,更需要企业、高校和社会观念的协同转变。

要让四六级回归“能力测评”的初衷,而非“应试枷锁”,需从多个层面推动改革:在高校层面,应弱化考试依赖,强化能力培养。例如,英语课程应减少应试训练,增加实际应用,如演讲、辩论、学术写作等;持续探索多元评价体系,如“英语能力档案”,替代单一考试成绩。企业层面,也应调整招聘标准,重视实际能力。企业应减少对四六级成绩的硬性要求,增加面试中的英语实践考核,并鼓励员工持续学习。社会层面上,要理性看待考试,减少焦虑营销。媒体和教培机构应避免夸大四六级的“决定性作用”,学生也应根据自身规划选择考试,而非盲目跟风。

四六级考试的热度,反映的不仅是英语教育的现状,更是整个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思维定式。真正的教育改革,不仅是政策上的“脱钩”,更是观念上的“松绑”。唯有让英语学习回归交流与应用的本质,才能让四六级从“必过的坎”变成“可用的工具”,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0/152055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