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什么老师和家长都在吐槽家校微信群?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2015-09-17 00:06:26
时刻新闻
—分享—

  在上海,由家长和老师组成的家校微信群,成为了家长们明争暗斗的“是非之地”:在群里,家长们攀比、晒娃、做微商、对老师奉承拍马,甚至滋生婚外情。在育儿论坛上,有关家校微信群交际的求问帖比比皆是。对此,老师们颇有怨言,有些家长不分白天黑夜在群里提问,严重拉长老师工作时间,甚至对教学指手画脚。群内潜在的炫富和攀比,也让很多家长“看不惯”。由于老师的身份特殊,几乎每个家校微信群都存在家长“拍马屁”,从狂“点赞”到滥发红包。也有老师做微商,引发家长不满。(9月16日澎湃新闻网)
  
  过去,老师要与家长沟通,需要家访及召开家长会才能实现(如果家长跟孩子不在一地,或者学生住址太远,则只可能借助信件)。电话、手机日渐普及后,可以做到实时沟通。尽管如此,打电话沟通仍显得较为“正式”,“无事不登三宝殿”,家长当然最怕老师打来的电话(多数情况下意味着孩子闯了不小的祸),也不好过于频繁的主动向老师征询孩子在校情况。
  
  到了计算机、互联网时代,先是有了班级博客,而后QQ普及,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互留QQ,筹建班级的QQ群及博客,沟通更趋便利。每升级一步,老师完成过去的指定工作,比如通达作业、考试等事项,都显得相对更为便利。这种沟通方式,仍然是一个(或几个)老师与更多数量的学生家长形成一对众关系。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借助于微信等社交网络,老师和家长沟通可以真正实现便利化、实时化、无障碍化。家校微信群的出现,更进一步,创造出包括家长和老师共同在内的“社群”,可以促成各个个体之间的高频度互动。
  
  毫无疑问,这种改变会创造更多的交流价值,比如家长之间在微信群里的交流,会带来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养育孩子的隐性知识;又如,如果个别老师向家长索贿,或者硬性摊派推销,更可能走漏风声;再如,老师可以相当便利的获得教学、课外活动等多方面的信息反馈。
  
  但麻烦也接踵而来。微信由手机号码、QQ号码注册,是个人社交工具,与职业身份(老师及家长的职业身份)及为人父母的家庭角色存在一定的错位。家校微信群开通,家长与老师互加好友,以及家长之间互加,就等于敞开了各自的职业身份、家庭生活、社交面貌。这种情况下,家长与老师以及家长之间的个体交互,微信群里的互动,朋友圈共享的信息,包括攀比、炫富、晒娃、做微商、家长过于“谄媚”的讨好老师,等等,都可能触发某些个体不满的来源。
  
  家校微信群组成后,不仅难以避免各式攀比,也客观上形成了家长舆论。在以前,每个家长孤立存在的态度、观点特别是不满,老师很难了解到,或者即便能够了解到,也可以充耳不闻,但在现在,借助微信、微信群,家长相互之间的互动存在,很容易使得意见和不满汇集起来,老师将面临家长舆论带来的更大压力。
  
  家长微信群还严重拉长了老师的工作时间。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和班级的教学管理,当然属于老师的本职工作,但在过去,主要限于工作时间,以及由老师做主支配的家访时间,而今却要延至全天候。对于家长来说,想方设法争取多与老师沟通,了解有关情况,提出一些诉求,都在于“为了孩子好”,很难顾及到老师的需要(是不是在上课、是不是在开会、是不是在处理私事、是不是在休息)。
  
  总体来说,家校微信群为增进老师和家长沟通提供了便利。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也不是什么坏事。现在所暴露出的种种麻烦,实际上是因为老师和家长都还不适应,家校微信群构建起的、联系紧密的社群关系。这种社群需要建立起什么样的运行规则(如禁止休息时间和工作日上班时间骚扰老师及其他群友),设定什么样的禁忌(如家长不得向老师发红包,任何人不得在群里或向其他群友发广告),如何促成更多可能创造交流价值的群体沟通(如交流养育经验),还有待老师和家长对此给予探索,并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方面以过于生硬的方式出面干预。
  
  文/郑渝川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郑渝川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9/17/379452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