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名校情结”不改,“名校诈骗”难禁

来源:红网 作者:韩悦 编辑:夏熊飞 2016-11-27 00:02:36
时刻新闻
—分享—

  厨师王某谎称亲戚是领导,付一定费用可解决小孩“读名校”问题。12名家长信以为真,被王某骗走15万元。最终孩子未接到入学通知,王某因涉嫌诈骗罪被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11月26日 澎湃新闻网)

  家长想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乃人之常情。然而,当其变为极端的“名校情结”,“走后门也要上名校”时,这种市场需求的存在也将必然催生不法人士的投机诈骗行为,正所谓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讲,“名校情结”不改,“名校诈骗”难禁。我们不仅要依法对王某等诈骗人士进行严厉打击;更应正视“名校情结”这个根源,从根本上解决“名校诈骗”问题。

  “名校情结”的产生,从根本上折射出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我国城市教育资源普遍优于农村、重点学校普遍优于非重点学校。名校出众的校风学风、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确实能为孩子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这是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家长自然想把孩子送进去读书。

  试想,倘若我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地区、学校,都有同等实力的优质教师和设备,家长还会怀着“名校情结”,不择手段也要追逐名校吗?家长“名校情结”的偏激,正是反映出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偏颇。因此,改变“名校情结”,首先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做出行动,改变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全局问题。

  其次,“名校情结”的产生,整个社会也负有责任。如今单位招聘,许多明确表明“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要”“非名校不要”。歧视性的门槛将无数非名校学生拒之门外。诚然,“名校才子高就”是资源高效利用的结果,但将非名校学生一棒子打死,也让“低分高能”的孩子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

  人们日常的态度是如此。哪个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从小一路名校,更是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让非名校的学生和家长陷入深深的人格自卑。只凭成绩论英雄的扭曲价值观,也难怪让家长冒着被诈骗的风险也要买个名校通行证。因此,扭转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才能为改变“名校情结”奠定基础。

  再则,家长不顾孩子客观情况的望子成龙心切,也导致“名校情结”。那些自身成绩并不出色的孩子,在高手如林的名校,极易产生自卑厌学情绪,其未来发展未必如家长所愿。而自身成绩较好的孩子,如是遇强则强型还好,倘若智商高情商低,难以接受其他人同样的优秀,估计也很难在名校中健康成长。所以,名校追逐还应因人而异。

  “教育的最大魅力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希望”,而不是秉持“名校情结”划分三六九等,为不法分子提供犯罪机会的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韩悦

来源:红网

作者:韩悦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1/27/414757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