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被女性家长带大、学校教师几乎都是“娘子军”……由于普遍成长于女性行为范本为主导的环境下,在基础教育中,部分男孩展现出内向、柔弱、胆怯等性格特点,甚至出现男生过早被边缘化的现象。近日,记者对“男孩子成长女性化”现象进行了调查,呼吁平衡男性教师比例,纠正性别教育上的教育偏差。(5月30日新华社)
性别意识的建立,受基因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则又不仅受老师的影响,也受家长、玩伴等的影响,任何一个单一的因素都不会是决定性的。学校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将“男孩女性化”的责任完全或者大部分归到学校身上,让幼儿园或中小学的女老师们去承担这个责任,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当然,由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学校尤其是老师所产生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但是,究其根本,在性别意识的建立过程中,学校存在的问题不是女老师多、男老师少的问题,而是老师们如何去教的问题。
教授者的不规范会让学习者的行为产生怎样的偏差?我亲眼所见的发生在成人身上的一件事可资佐证。某商场每天早晨开业前必会集合所有员工一起做广播体操,操后还会一起跳兔子舞,以增进员工之间的互动,激发工作热情。兔子舞有一个向左、向右抬腿的动作,该商场员工在做该动作时,既不向左也不向右,而是一律向侧后方微抬小腿,很秀气的感觉。只是,一些长得五大三粗的员工做起这个秀气动作来很是滑稽,总能引来围观者阵阵哄笑。后来询问得知,教大家跳舞的是该商场人力部的一个小姑娘。
表现看来,是小姑娘把舞跳秀气了,又把舞教秀气了,所以才会让男同事们跳滑稽了,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因为,问题不在于教得秀气不秀气,而在于正确不正确。原本,兔子舞的标准动作中并没有典型的女性化动作,所以,这个舞是男女皆宜的,只是,教授大家跳舞的小姑娘没有按照规范的动作去教大家,而是对标准动作进行了女性化改造,从而导致了滑稽的结果。
女老师也好,男老师也罢,文化课也好,体育课也罢,有没有针对男孩的特点有区别地“因性别施教”、有没有把本不该女性化的内容进行了女性化处理才是问题的关键。体育课上,不要把性别特征明显的动作带到对另一性别孩子的教育中来;文化课上,注意区别对待不同性别孩子独特的学习和表达方式;日常班级管理中,不要因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贬一方扬一方——这样的“因性别施教”不仅适用于对待男孩,也适用于对待女孩。
当下对男孩女性化的恐慌,对女老师偏多、男老师偏少的担忧,其实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教育实践不科学、不合理,尤其是在性别教育上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因性别施教等问题的反映。解决这一问题,改变教师男女性别比是可选的方案之一,但最需要做的,显然是从改变现有的教育理念、方法,提升教育的公平、公正和科学性入手。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而且,也不至于产生“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了男孩危机又出现女孩危机的问题。
文/张楠之
来源:红网
作者:张楠之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