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靈(上海交通大学)
近期,自称“苏辙后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的苏文,带着一个33亿元的文化投资项目进入大众视野,却在短短三年后项目“流产”,其身份和行为引发诸多质疑。这起事件不仅暴露出个人诚信与身份造假问题,更折射出文化投资领域监管缺失以及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盲目与短视。
苏文的身份,实在让人心里打鼓。他自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但这个科学院其实是个民间组织,跟俄罗斯官方的科学院是两码事。他“苏辙第41代后人”的身份,也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家谱和公认的苏氏宗谱对不上号。更可疑的是,他名下的好几家公司,不是执照被吊销,就是正在注销。这样一个“光环”缠身却又疑点重重的人,他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确实得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回溯事件经过,2022年苏文与河南郏县签订了高达33亿元的苏东坡文化投资项目。项目声势浩大,计划建设东坡书院、东坡书院大酒店以及三苏纪念堂等多个子项目。然而,三年过去,项目却沦为“空转”,原地打转没见动静。郏县方面称与苏文签署的是“框架协议”,因条件未谈妥未实质开展合作。可即便如此,当初为什么要跟一个身份都说不清的苏文签协议?为什么对他的背景和项目可行性,没好好把把关?更值得追问的是,这些一查便知的疑点,是真未被察觉,还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背后反映出的地方招商冲动和监管缺位,实在值得好好反思。
这桩“闹剧”,揭开了文化投资领域不少乱象。一方面,文化投资不能变成某些人“挂羊头卖狗肉”,牟取利益、沽名钓誉的工具。苏文顶着诸多头衔,穿梭于各地招商与文化活动场合,以文化之名行逐利之实。其行为不仅扰乱文化投资市场秩序,更对真正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士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招商,绝不能看见“院士”“后人”等名头就晕了头。一心想着引进几十亿的大项目出政绩,却放松了警惕,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忽略了对项目和人最基本的调查核实。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在这类事件中,有时并非简单的“失察”,而可能存在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招商方急于要政绩,投资方需要平台和背书,双方对光环背后的疑点选择了视而不见,各取所需。郏县坐拥三苏文化这样的宝贵资源,想通过文化项目招商引资,这本身没错。但如果在推进过程中缺乏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规划,宝贵的文化资源就很容易变成某些人牟利的“幌子”,最终受损的不仅是项目,更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文化投资应回归理性和专业。文化项目不是普通买卖,它连着历史根脉,系着百姓情感,承载着社会价值。做文化投资的人,得真正懂文化、有敬畏之心;地方政府则要担起监管和引导的责任。对于类似郏县东坡书院综合体建设项目,应在前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专家论证,确保项目符合当地文化发展规划与市场需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资金使用、建设进度等方面的监管,防止项目沦为“空中楼阁”。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事件的发生,或许也与我国自古以来过于轻信“头衔”的文化土壤有关。古语有云:“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在传统观念里,总觉得一个人头衔响亮,说话就靠谱有分量;一个人所拥有的头衔往往被视为其能力、地位与信誉的象征。然而,正是这种对头衔的盲目崇拜,就像“雾里看花”,容易让人看不清真相。就像东郭先生救狼的寓言,只因轻信了狼的伪装,最终险些引祸上身。
文化投资关乎历史传承与公共利益,绝不能沦为数字游戏。此次事件应成为一个转折点:提醒我们所有人,面对诱人光环与承诺,唯有保持清醒质疑,坚持脚踏实地核查,方能避免受骗,成就实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靈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