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陪跑”的村上春树不需要“同情”

来源:红网 作者:赵菁峤 编辑:夏熊飞 2017-10-16 00:06:1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与以往几年相同,人们关注的不是谁得奖了,而是近几年博彩公司的诺奖热门人选——村上春树又一次“陪跑”了。

  近十年来,村上春树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门,2010年以来更是每年都位居诺奖赔率前列,而“村上又没拿到奖”现在已然成为一件公众娱乐事件,每年都会在互联网上引起一场“同情村上”的狂欢。媒体在编辑新闻标题时都会加上一句“村上陪跑”,社交媒体的用户们纷纷对其进行调侃。

  但实际上,村上春树根本不需要这种“同情”、也不应当被如此“同情”。

  首先,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并没有精准、量化的指标,没有人在达到某种水准后就自动获奖。世上有太多优秀的作家,而诺奖得主每年却只有一个,缺席实际上是一种常态,得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意外之喜。因此,是否获得诺奖并不能够被作为衡量作家水平高下的唯一标准。托尔斯泰、易卜生、卡夫卡、契诃夫等文坛名家都是诺奖“遗珠”,但没有人会否认他们的文学造诣。

  其次,村上春树也不需要这样一个奖项来证明、完整自己。村上是一位叫好又叫座的作家,虽然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与诺奖齐名的国际性文学性大奖他可拿过不少。比如卡夫卡文学奖与耶路撒冷文学奖,近年来,这两个奖的获得者与诺奖获得者重叠度并不小。他的作品销量也极佳,仅一本《挪威的森林》2010年在日本就卖了一千万册,还被译成33种语言在36个国家出版发行。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年轻人,这种影响力是当世许多知名作家作品影响力的几何倍数……没有什么伟大的作品是需要一个奖来成就的,但是村上每年被拉到公众目光的焦点中,被讨论、被比较、被取笑,被“同情”,这并不是一个作家应该经受的,不是任何一个感情细腻、心思敏感的人应该经受的。

  每年对村上春树与诺奖失之交臂“耿耿于怀”的,不是他真正的粉丝们——他们大多早已将此事看得很通透,而是一群对村上春树及其作品不大了解、或者只对村上春树有所了解的“吃瓜群众”。对于前者,他们大多未读过村上的作品,但却都曾“动情”于杂志或自媒体上摘抄的小说中的“小清新”金句,或是眼球被村上大胆的性描写所吸引,他们对村上春树“陪跑”的“同情”多是出于自娱自乐。对于后者,他们每年为村上鸣不平,其实是因为大概只有村上这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大家都有所了解还看过他一些作品的作家,其他的作家他们都不是很熟悉。如果村上春树获得了诺奖,读者自己的档次也跟着上来了。在这种了解甚少的情况下盲目为村上鸣不平,这样对其他优秀的作家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不仅村上春树被年年调侃“陪跑”,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影视界此前有常年“陪跑”奥斯卡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流行音乐圈里有“陪跑”格莱美的凯蒂·佩里。被“同情”陪跑的当事人往往已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他们并不苦情,也不需要一座奖杯来证明自己。是一部分人群在群体内完成“苦情”的自我催眠,然后再借此获得自娱自乐,获得快感。人们居于群体之中时,往往很容易陷入盲目与狂热,因此“未获奖”这一件平常的事被公众发酵成了一件公共娱乐事件,快乐了自己,却伤害了他人。

  村上春树“陪跑”并不需要公众的“同情”,公众需持有一份理性,客观地看待诺奖的评选。同时媒体也没有通过调侃村上来吸引流量的必要,不应对公众进行不当的引导。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我们大可不必纠结于村上何时获奖。作为读者,潜心阅读、静待缘分就好。

  文/赵菁峤(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赵菁峤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0/16/444821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