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庭医生,看数据更要看服务

来源:红网 作者:刘道彩 编辑:王俞 2017-12-21 00:03:0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的报道遭到网民吐槽,称和自身感触相去甚远。对此,记者从卫计委相关部门获得三点回应:一是家庭医生签约数字没有问题,是统计上来的。二是服务还要陆续跟上,请给时间。三是卫计委的相关司局近期将对这一新闻热点进行回应。(12月20日《科技日报》)

  说到家庭医生,大家的认识上可能有偏差。据报道,我们现在的家庭医生,或者叫“签约家庭医生”,他们不是那种可以上门服务、随叫随到的“私人医生”,他们的服务范围主要是“监控慢病人群”“发送健康管理信息”“接受咨询”“安排重点医院医生轮流坐诊”等,他们目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

  签约家庭医生采取签约服务的方式,如果单从数据上看,目前的全国签约率是35%,重点人群超过65%,并不算差。但从相关报道看,签约医生“不服务”或者“服不了务”的情况并不少见。

  对此,我电话询问过在农村老家居住的父母。他们说,两年前的确有几个穿白大褂的到家里去过,是村里的村医带着去的,村医介绍说,这几个人是签约家庭医生,可以提供健康服务,并让填了两张表,但父母说,此后他们并未见过那几个人。

  目前,农村的家庭医生基本是来自乡镇医院的全科大夫,就我所知,我老家的那所镇医院,能称得上全科大夫的没有几人,而且他们本身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如果抽身出来,镇医院的日常诊疗将陷入瘫痪。更何况,目前对于家庭医生的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基本还是一片空白。这样的问题其实在全国也较普遍。更甚者,有地方为了数据指标和政绩诉求,也制造过不少“被签约”怪相。去年6月份,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发现,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率虽然报表上达到了33%,但是实际上,有不少社区居民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签约”,致使很多“健康档案”随着居民的搬迁或者医生的调离成了“死档”。

  事实上,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在上海、山东等地,早就试行过,只是效果不理想。问题主要表现于:社区医院能力有限,政策环境对社区医院支持不够,相关部门宣传引导不够,部分公众健康意识出现偏差等等。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老根问题。

  但从目前来看,这项碰触了“看病难”根结的好政策,要想得到好的落实,还是首先要从资源配置上下功夫,先充实好基层全科医生和相关医务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包括考评激励在内的服务配套机制,让他们干得来,留得下。

  其次是要去浮躁。我们的国情和现状决定了,家庭医生服务工作不会一蹴而就,要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沉下心来补短板,让后期服务跟上来。同时,地方和媒体在鼓励签约、宣传数据的同时,也要让公众充分看到这项工作的困难和问题,给目前这项“已经是负重前行”的工作预留些空间。否则,数据越好,公众的不满情绪就会越大。

  文/刘道彩

来源:红网

作者:刘道彩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21/450905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