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的供养”何以招致“老死不相往来”

来源:红网 作者:胡辉 编辑:王俞 2018-01-30 00:04:21
时刻新闻
—分享—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1月29日环球网)

  王猛与家庭的决裂足以令人寒心: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一场“爱的供养”,最终沦落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想来令人嘘唏。

  也许,多数人会指责王猛的不是。毕竟,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在成人后就与父母断绝往来,明显有点“忘恩负义”,是有违孝道的。但是,细看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做法又让人觉得其情可悯。

  正如他所形容,他的父母有着“肆意操控”“冲突”“炫耀”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他们包办了王猛的生活,以致他连鸡蛋都不会剥。而另一方面,他们的做法又是相当冷漠自私的,譬如说,王猛因为不会剥鸡蛋受到邻居嘲讽,他们袖手旁观,不加以解释,也不从中发现问题改变教育方法。

  很显然,王猛的父母是优秀的。优秀的父母,才培养出了北大高材生的儿子。然而,他们的教育却是失败的。这种教育是唯分数论的典型。他们安排并操纵孩子,事事要孩子听从自己,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却忽视了他心理成长和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教育,缺乏情感的交流,而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和操纵,又何尝不令孩子反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有多可贵,每一位成年人都应该知道。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自由发展的需求也越大。这种需求表现在孩子的独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父母若总是将孩子“束缚”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不仅会令孩子反感,还会令他们失去与人正常沟通、相处的能力。

  教育不是机械,离不开情感的交流。在孩子向我们倾诉问题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信任和理解。此时,好的教育不是一味教条主义,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对一位背着书包回来的孩子,问一句“今天你学了什么”和问一句“你今天开心吗”,结果也绝对是不一样的。

  学习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因噎废食。太多把孩子“逼”成材的家长,到最后才感慨孩子不够孝顺。殊不知,亲情也是需要培养的。有情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情的孩子。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是高学历的“机械人”,还是有温度的“平凡人”?笔者之见,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在冷漠中越走越远,倒不如多些爱的教育,让幸福的家庭给予孩子更多亲情的滋养。

  文/胡辉

来源:红网

作者:胡辉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1/30/454367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