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者也叫“乞丐”、“叫花子”或“叫化子”,他们是依靠别人施舍为生的人,其存在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伍子胥曾经在吴国都城苏州身无分文,只好吹奏随身携带的长箫,靠乞讨勉强过日子,曾被尊称为“乞丐头”。分析乞讨者群体结构,他们来源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因为年老体衰或者肢体障碍失去劳动能力,通过乞讨来求生;有的是失去亲人,自己不能养活自己(如孤儿、鳏寡);有的好吃懒做不想劳动;有的想过自在的乞丐生活,享受乞丐之乐;有的因为天灾人祸无法生存被迫走向乞讨之路;有的通过乞讨致富,成为“致富型职业乞讨者”。根据南京地铁部门的调查,现代乞丐群体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高达80%的乞讨者为“致富型”职业乞丐,乞讨成了致富的途径,这是现代社会的“奇葩”,值得“围观”和探讨。
曾几何时,在人们的心目中,“叫花子”是最没有尊严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沦落为“叫花子”是人生最悲惨的结局,他们是“失败者”的象征,家长教育孩子的最常用话就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当叫花子”。真的是风水轮流转,好运今天到你家,不是我不明白,是社会变得太快,快到我们一时都难以适应,现在“叫花子”社会地位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叫花子”居然成了“高薪阶层”,“日进斗金”并不是梦,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甚至个别“叫花子”具有国际视野,多次境外考察,其日子过得确实很滋润,不但过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有的甚至挤入“上流社会”潇洒地走N回。“致富型职业乞讨”对社会的价值观造成很大的冲击,他们为“乞讨者”争了光,彻底洗脱了“叫花子”是“穷人”的“污名”,他们成为新时代乞讨者的“模范”,彻底地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对乞讨者形成的不好印象,他们打了一个大“翻身仗”,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致富型职业乞讨”对社会价值观的冲击还在进行中,并且深度和广度仍在继续,其效应暂时还难以得到确定性评估。他们的存在,让人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和“新途径”,其示范效应极其明显,一个“致富型职业乞讨者”的成功可以带动一个村、甚至一个乡进入“致富型职业乞讨”队伍,“乞讨专业村”曾显现一时,村民“笑贫不笑乞”风气占据上风。这种“不劳而获”、靠乞讨致富的生活方式,对劳动致富价值观构成了极大的冲击,是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靠“跪、‘自残’、可怜巴巴”等形式获得的金钱,即使富裕了,但生活得很没有尊严,靠这种通过施舍获得的富裕,即便享受起来也有一种“乞丐”者的味道,即便很有钱,依然让人“看不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靠“乞讨”致富,靠乞讨生活是最没有价值的生活,是没有脊梁的活着,永远“站立”不起来。
“致富型职业乞讨”过度地消费社会的爱心。人都有一种慈善之心,对弱者提供救助是社会健康的一种标志,让爱心在社会传递,生活充满了温暖。“致富型职业乞讨”通过各种欺骗的方式获取人们的爱心,最终“捐助者”发现上当受骗,面对真正有需要的救助者,也会认定他为“致富型职业乞讨”,出现了真正的麻木的心态,社会变得更冷漠,爱心的流淌被“致富型职业乞讨”所阻隔,“致富型职业乞讨”成为慈善心的“杀手”,其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不容忽视。
从整体来看,“致富型职业乞讨”弊远远大于利,他们冲击了“劳动致富”的价值观,渐渐地扼杀社会慈善之心,特别是对孩子的爱心的抹杀更加致命,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同时对城市环境也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劳动致富才是真正的富。那些靠乞讨得来的财富,越多越穷,永远经不住阳光的照耀。
应该采取切实的措施,逐步铲除“致富型职业乞讨”的土壤,让社会健康地发展。
文/姜文来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文来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