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叙述或是呈现事实,这是新闻记者必须坚守的底线。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少数记者丧失职业情操,故意违背新闻伦理,在所写新闻报道中加入一些“耸人听闻”亦或是让人“目瞪口呆”的内容,以此来博得和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企望造成所谓的“轰动效应”,这一出发点是极其错误的,也更为新闻伦理所无法容忍,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必然为人们所不齿。
事实之真与反映之真同为新闻真实性的基础。没有事实之真,新闻真实就无从谈起;没有反映之真,新闻真实也只是一句空话。市民毕娇驾车擦碰一小学生是事实,但她从未说过的“钱多后台硬”这句话却非事实。毕娇作为交通肇事的一方,肯定会为自己的过失承担应尽的责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采访记者别有用心地硬强加给她的不实之言,则把毕娇推上了舆论的审判台上,无疑让毕娇受到了不该受到的伤害。“比起剑伤,中伤更难治疗。”作为媒体从业者中的一员,我为毕娇感到十分委屈和愤愤不平,因此建议毕娇拿起法律之剑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
本来是一起最普通的交通事故,却演变成一场全民关注沸沸扬扬的热点事件,其导火索就是一句莫须有的“钱多后台硬”。透过这个事件不难发现,这条新闻之所以有巨大的杀伤力,原因就在于该新闻真中掺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真假难分,这种可称之为“阴阳脸”的新闻极具蒙蔽性,因而极易调动人们围观热情和舆论抨击。可以说,这件人为造成的热点事件再一次深刻地表明:舆论是把双刃剑,它可以监督权力、揭露丑恶,也可能造谣传谣,扭曲真相。
谎言最怕调查,事实无法驳倒。让人欣慰的是,在一片众声喧哗中,新华社记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还原事实真相,给了毕娇“喊冤”的机会,捍卫了毕娇的说语权:“我用人格、良心说我没有说这话。”对于毕娇的这一自证辩解,被撞女孩的父亲吴某则坦言:“在我离开前没有听到女司机说‘我后台硬’‘钱多着呢’这样的话。”当时出警的民警也说,他们在现场没有听到毕娇说这样的话,在对周围群众进行走访调查时,他们也说没听到这样的话。
一句实话,能把迷路的人引出深山。而一句假话,则有可能把迷路的人引向灾难。这就是“钱多后台硬”给出的教训。作为一名新闻受众,每当出现热点问题时,在理性表达正义意见之前,需要冷静分析这一事件是否违背人性常理?是否有哗众取宠之嫌?千万不能“眼睛相信自己,而耳朵却相信别人”。这是因为,充当“正义卫士”虽然很容易,但问题在于,你连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都可以随意伤害,连诚实做人的底线都不能坚守,还拿什么去伸张正义?
而作为刊发此次新闻事件的媒体,因为记者“无中生有”而引发一场负面情绪的集体发泄,无疑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一次恶意透支,更是对传统媒体权威的一次解构,把媒体集体推向了“信任崩溃”的边缘,这个惨痛的教训警醒所有媒体和媒体人必须“写真事、讲真话、报真相”,而这些恰恰是媒体维护自身形象和树立公信力的唯一选择。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舌头尽管不是铁,却能砸死人。”在我看来,毕娇虽是这次事件的被砸者,但她不是第一个被砸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砸者。而为了今后避免伤及更多的无辜者,所以特别要提醒的是,在自媒体海量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新闻传播者,都应重视新闻事实链条当中的每一个环节,必须也应当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真实可靠,绝不能因为主观需要或是粗心大意而扼杀新闻的“真实性”。否则,既有可能伤害到别人,又有可能给自己惹来官司。
文/陶克强
来源:红网
作者:陶克强
编辑:易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